八月的长春,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因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启幕更添厚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中,开国中将梁兴初之子梁晓源专程从北京赶来。他时而在展陈间缓步流连,时而于史料前凝神沉思。循着一件件展品铺就的历史脉络,这位英雄后人重温着父辈的烽火岁月,也对年轻一代道出深切期许。
步入三楼“抗美援朝后援地”展区,一张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的照片让梁晓源驻足良久。他仿佛看到父亲率领第38军45000余名战士跨过鸭绿江的壮阔出征画面。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38军肩负攻打德川、迂回敌后的重任。11月25日,38军兵分三路截断南朝鲜伪七师逃跑道路,仅用一昼夜就歼灭其大部3000余人,缴获火炮156门、汽车218辆,俘虏美军顾问7人。随后,38军113师承担了一个对战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任务,奔袭三所里,切断美第9军南撤通路。这是一场关乎决战是否取得胜利的奔袭。38军用两条腿与全机械化的美军进行竞赛,沿着山间小路急速前进。14个小时后,113师创造了奇迹:奔袭145里成功抢占三所里。
14小时行军145里是什么概念?1990年海湾战争的英美部队进攻败逃的伊拉克军队,一天一夜的行进速度也不过100至110里,而当时志愿军行军路线还多是崎岖险峻的山路。对此,梁晓源认为,这一壮举堪称世界步兵史的奇迹。
在三所里,113师面对2万多敌军及大量飞机、坦克和炮兵的协同猛攻,坚守了50余小时,使南逃北援之敌虽然相距仅不到一公里,却始终无法会合,随后又赶赴龙源里,斩断敌军南逃的另一条通道。
与此同时,38军112师335团为追击南逃的美军,赶到了松骨峰一带,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阻击敌人数个师10余小时。3连连长戴玉义指挥战士接连打退美第二师,抵挡住了坦克、飞机和炮兵掩护的5次集团冲击。在炮弹、汽油弹、燃烧弹覆盖的火海里,许多战士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最终全连仅剩7名战士仍坚守阵地,直至主力部队将截住的敌人全部消灭。这场壮烈的松骨峰战役,被作家魏巍写入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因第二次战役中的卓越战绩,彭德怀总司令特发电报嘉奖,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38军因此成为了解放军历史上唯一获得“万岁军”褒奖的部队。
身为解放军高级将领,梁兴初战功卓著,集荣耀于一身,却极少向家人提及过往。“他们这一代人很少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许是战场记忆带来的震撼太深,回忆历史是一件比较痛苦和令人伤感的事情。每一位将军都是从无数牺牲者的尸体上站立起来的,因此他们通常会轻描淡写地表述自己在这一段历史中的作用。”
梁晓源说,父亲一生曾多次踏足吉林,在这里投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情缘。“吉林省能在短时间内推出这样的精品展览,实属不易,令人敬佩。”他认为,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能让吉林人民从心底升腾起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新生活的炽热情怀。
目光掠过展架上的一枚枚勋章和一张张证书,梁晓源思绪万千:“抗美援朝虽然已经过去70余年,但先烈们为了保护新中国,为了后代平安幸福不畏牺牲的高尚精神,需要我们永远传承下去。”作为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他表示愿意将研究会整理的历史材料分享给吉林,为吉林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孩子们生长在红旗下,更该多吸收红色营养。”梁晓源格外牵挂青少年一代。他希望学校开学时,能把思政课搬到展厅里,让孩子们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唯有传承红色血脉,才能读懂历史的重量,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这代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