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将城市建设推向了更加重视人的发展需求的新高度。迈入新征程,要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形势变化,深刻理解“现代化人民城市”核心内涵,有效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着力建设更多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使其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更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厚植城市精神品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城市的兴衰存亡最终决定于能否依赖于、服务于生活其间的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深刻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基本理念,超越以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为单一目标的传统发展观,更加聚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围绕居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积极构建全龄友好共享的城市场景,围绕“人的活动”,科学布局并提升各类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与可达性,精心编织便捷优质的“社区生活圈”,将教育、医疗、托育、养老、运动健身等基本公共服务精准下沉至城市居民身边,同时大力完善覆盖各年龄段人群需要的无障碍环境和活动场所,让城市成为一座充满温度、极具舒适度的幸福空间。另一方面,要立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传承发展好城市文脉。城市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物理空间,更是文化和历史基因的承载空间。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激活本地文化传承力,凝聚居民认同感,塑造独特城市风貌气质。做好特色历史建筑群落、城市传统街区肌理等保护工作,更好激发承载城市记忆的历史文化遗产生命力和活力,并运用各类艺术设计、主题节庆活动等厚植城市人民的文化归属感,助力其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进“家园意识”。此外,要努力实现全域环境品质整体跃升,以系统思维、全局理念统筹蓝绿生态空间格局,筑牢城市生态基底、安全屏障,将河湖林草等生态要素无缝融入市民日常休闲游憩场景,全面强化空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综合治理,注重城市美学引导与空间精细化设计,匠心打磨城市空间品质。
坚持创新引领,锻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其核心在于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告别单纯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通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效率提升等途径实现城市发展动能的根本性跃迁。一是厚植科技创新策源优势。充分发挥城市创新要素集聚、知识溢出效应突出等优势,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战略投入强度,协同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健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打造,畅通科技人才“引育用留”制度渠道,构筑顶尖创新人才高地。二是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跃升转型。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柱,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等应用助推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生,同时面向未来产业方向提前布局智能网联车、元宇宙等潜力赛道和新增长极,构建覆盖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城市全域感知系统的现代基础设施网。三是深耕绿色化智慧化发展。绿色低碳、数字化智慧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维度,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将这些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全生命周期,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技术落地应用,强化城市数据整合共享、智能化中枢平台的基础支撑,推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运行的智慧化转型,在“降成本、提效能、优体验”方面释放重大协同价值。
坚持科学治理,激发城市生命活力。治理能力水平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活力。新时代城市治理必须突破“重建轻管”的传统思维定式,向精细化、协同化、智慧化、法治化方向迈进。一是大力建设“全周期管理”韧性支撑体系。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贯穿城市规划治理全过程,全面排查评估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城市基础运行安全等潜在风险点,构建预防预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突、保护完善等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特别是注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韧性强化,推广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切实增强城市防护的硬核实力。二是打造数字驱动的高效治理平台。以数据融通共享与业务高效协同作为核心突破方向,围绕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安全“一网统防”等目标展开治理模式重构,着重打通城市治理数据壁垒、搭建城市智能化运行中心平台、开发智慧化预测监管工具模型,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动态实时感知、对复杂问题的快速精准研判、对突发事件的协同联动处置。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关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工程。它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升级版本,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深入探索,实践中必须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原点不动摇,不断探索并持续丰富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深邃内涵,以科技赋智、绿色筑基、创新引领等为突破口,依靠现代化治理手段,为城市持续高效健康运行注入不竭动力,全面彰显人民城市的宜居魅力,让生活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写好人、城、自然、经济、历史、未来等和谐共融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