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山河永固 薪火长传

与时间赛跑: 抢救老兵记忆 守护民族精神

——访吉林省民协名誉主席、民俗学专家曹保明

本报记者 王子阳 赵梦卓

“老兵刘振玉,腿上、腰上、胳膊上多处触目惊心的伤口;老兵刘长俊虽然上了年纪,但每当唱起抗战时期的歌曲时,他的双眼饱含着泪水;见到老兵张林时,他已经又聋又哑,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回忆起10年前采访的数十名老兵时,吉林省民协名誉主席、民俗学专家曹保明历历在目,几度哽咽。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书写了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不朽传奇。吉林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人类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老兵文化’也是长白山文化和吉林地域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东北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内容。”曹保明说。

2015年春节,曹保明在陪一个敬老院的老人过节时,偶遇一位抗战老兵,交流后深受触动。于是,他计划开展抗战老兵口述史挖掘整理工作。他在联系相关部门后,征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53名志愿者加入,分赴我省各地寻访抗战老兵,记录他们难忘的抗战故事。从开启活动至出书,近9个月时间,始终在紧迫的抢救状态中进行。

“我们当时主要以省民政厅提供的全省271名老兵名单为主要线索。采访中,年龄最小的抗战老兵已经87岁。老兵们有的满身伤痕,有的失去了一条腿,病痛时刻折磨着他们,但一讲起抗战故事立刻情绪高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王庆和、董以信、张世发、付德龙、邵士松……一个个听上去普通的名字,都是为我们今日和平生活打下江山的英雄们。每一位抗战老兵的口述都承载了一段血泪往事和悲壮历史,更是我们民族不能遗忘的国家记忆。

“口述史是具有重要历史性、真实性和遗产性的文献。我们组织了青年、学生、社会志愿者,发动作家、文艺工作者,亲自采访老兵,力争在他们健康的情况下,记录他们的口述,拍下他们的生活照,留下他们的生活代表性物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保护的方式,全方位留下这批珍贵的人类遗产。”曹保明坦言。遗憾的是,名单中的老兵们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因伤病不能接受采访,有的定居外省联系不上,最终采访到的不足名单中的三分之一。“有的老兵在我们采访之后的第10天便匆匆离去,有的老兵我们到坟墓前与他默默相对。几乎每位参与整理抗战老兵口述史的人,都在跟时间赛跑。”说到动情处,曹保明哽咽着。

时光飞逝,10年过去了,当年采访中的点点滴滴让曹保明记忆犹新。“我是不会忘记的,因为忘记不了。老兵们爬冰卧雪,赴汤蹈火。他们对战友深切思念,对敌人疾恶如仇。他们自身的经历、过往的岁月,也是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一部分。”曹保明表示,多年来,抗战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即便已经年近80岁,本该安享晚年的他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不断深耕。“抗战‘活化石’带来的精神力量,促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热爱祖国,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幸福生活,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工作。”

每每翻阅《抗战老兵口述史》,一段段口述、一张张照片,宛如一盏盏不灭的灯,照亮来路,也温暖归途。老兵终会逝去,但抗战精神却穿越时空,在我们血脉中奔涌不息。曹保明说:“挖掘抗战老兵口述史,就是在岁月的底层去打捞历史碎片,把它重新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历史之镜,让它的光芒照亮未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