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记,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好多人都来听您的故事了!”8月末的汪清,晨雾还未散尽,金春燮老人扶着童长荣纪念碑的基座,弯腰仔细擦拭。
金春燮今年已79岁,他不仅是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还是为英烈树碑立传的“红色守护者”,更是汪清大地上的“红色勘探者”。
沿着陵园石板路往里走,金春燮指着不远处的纪念亭告诉记者:“2005年秋天,当我在荒草中看到民族英雄童长荣的墓只是几块碎石堆起的小土包时,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痛。就是带着这份‘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断档’的使命与担当,我踏上了为英烈树碑立传之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时刻,金春燮老人回首过往,觉得曾经那些奔波的日子别具意义:他与汪清县关工委志愿者在没膝的荒草里辨认抗战遗迹;为了核实一处战斗遗址,请党史专家一起翻山越岭;为了确认一位英烈的事迹,不知踏破了多少英烈后代的门槛;在汪清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建了童长荣烈士陵园、复建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118处抗战英烈和遗址纪念碑于山间挺立,铭记先烈英雄壮举。
“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民族精神;每一处遗址都在诉说着各族儿女共赴国难的壮举。”在金春燮心中,每座纪念碑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
“树碑是让历史‘站得住’,立传是让英烈‘活起来’,育人才能让红色基因‘传下去’。”这是金春燮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年,他把收集到的照片、口述史料一点点整理汇编,就像在拼接一幅历史画卷。35本史料书籍里,有朴吉松“头可断、血可流”的呐喊,有崔今淑等巾帼英烈的柔情与刚毅。他还协助民政局修建了汪清县革命英烈墙,让2363名烈士“回家”。
为了让中小学生听懂红色故事,金春燮产生了“英雄画本进中小学”的想法。他与汪清县关工委志愿者团队利用业余时间,把童长荣、王德泰、陈翰章等英烈的故事绘编成连环画本。现在,9本连环画本不仅走进了汪清校园,还送到了新疆的小白杨哨所、乌鲁木齐的中小学、喀什的边界村庄,成了边防战士和学生共同的读物。他们还创新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把英雄事迹大型油画展装上车,开到学校、军营,让孩子们来讲述英雄故事。“看着孩子们参考连环画排演红色舞台剧、绘制英烈手抄报,我们知道,红色基因正在他们心里扎根。”
“80年过去,时间或许可以风化墓碑上镌刻的碑文,但吹不散英烈对国家的忠诚和未来的信仰。”在金春燮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岁月如何变迁,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烈的敬仰,都要铭记在心。“只要我还能走,就继续为英烈树碑、为历史立传。”金春燮坚信,当孩子们主动把英烈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时,红色血脉就永远不会断,红色江山就永远代代相传。
夕阳西下,金春燮的身影与纪念碑的影子叠在一起。风吹过陵园的松柏,沙沙声像是英烈的回应,也像是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