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山河永固 薪火长传

二十余载“寻兵路”,守护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赵梦卓 王艺博

孙艳华(右)与老兵后代亲切交流。

夏末秋初的通化市,江风拂面,绿树成荫。近日,通化市老干部“红色传承”宣讲团团长孙艳华来到通化师范学院分院,以《杨司令,通化人民怀念您》为题,深情讲述了杨靖宇将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展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的动人故事,让广大师生对红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累计采访600多位老兵,撰写141篇红色故事,出版7部长篇著作……年过古稀的孙艳华老人被称为当地的“红色文化活字典”。从2001年至今,挖掘、抢救通化地区红色历史、传承地域红色文化,成为她生活的重要内容。她20年如一日奔走在城市乡野,寻访老兵足迹,以笔为犁,耕耘红色热土。

1999年,因身体原因办理病退后,孙艳华将满腔热忱倾注于文学创作,在相继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山里的燕子》和儿童文学作品《梦想从这里放飞》后,一个更宏大的创作构想在她心中酝酿。

2011年的一次纪念活动上,孙艳华结识了在杨靖宇烈士陵园守陵的老兵徐振明。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在1958年转业时主动请缨守护烈士英灵。“能为杨靖宇将军守灵,是我毕生的光荣。”徐老朴实的话语里,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更令人动容的是,徐振明退休后,其子徐永军接过了守护英烈的接力棒,父子两代人用60余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忠诚赞歌。

受到徐振明的感染与启发,2012年,一个抢救历史记忆的念头在孙艳华心中生根发芽。孙艳华和丈夫历时1年,走访抗美援朝老兵、老担架队员等30多位历史亲历者,整理出了一部包含1万多字、60张图片的报告——《永恒的动力 不朽的丰碑》。这份厚重之作,犹如一颗精神火种,在家乡通化引发强烈反响,让那段渐行渐远的峥嵘岁月重新焕发光彩。

2014年12月,孙艳华撰写了纪念文章《骨垒抗倭志,血筑民族魂》。“抗联战士们当年吃不饱、穿不暖,在绝境中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抗争。我有责任让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流传下去。”孙艳华动情地说。

20多年间,孙艳华寻访了数百位老兵。她常说,老兵们年事已高,采访的任务等不起、拖不起,抢救历史就是和时间赛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抢救老兵记忆、挖掘红色历史的行列中,用文字、影像记录老兵的讲述,让红色基因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