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幢幢新式二层民居旁,一院青瓦老屋透着古朴,倔强地挺立着。这就是我们跨越三千里河山,从吉林辗转河南所要找寻的目的地——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故居。
豫南八月,蝉噪声此起彼伏。
青砖院墙内,一树槐叶墨绿如染,稠密得几乎要滴落下来。这槐树已有一抱多粗,它的根系深扎将军故乡的黄土,那虬曲的枝干努力地向天空擎着。
“1927年,爷爷在一次战斗中腿部受伤,在家休养时,亲手栽下这棵槐树。”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民用指尖轻抚树皮上皲裂的沟壑,像在翻阅一部沧桑的历史手稿。
(一)
1927年,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那一年,杨靖宇还叫马尚德。22岁的他参加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从此拉开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这个时间点,国民党反动派刚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共产党员面临着随时可能降临的屠刀。杨靖宇毫不畏惧,毅然决然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河南革命斗争期间,敌人因抓不到杨靖宇,便多次对他家进行抄家,还一把火烧了家里的房子。“病凶匪徒捉杀我全家,鸡犬不留。”杨靖宇儿子马从云1964年3月的发言手稿里,清晰地回忆了全家惨遭迫害的情况,“二爷被折磨死了,三爷疯了,四爷被打死了……”“从此,全家是家败人亡。”读着父亲马从云手书上的文字,马继民的眼睛变得灼热,数度哽咽,他说:“我们整个家族是以一种‘分崩离析’的姿态,来保护我的爷爷,保护革命的火种。”
1929年春,受党组织委派,杨靖宇赴东北开展工作。临行前,他回到老家,对妻子郭莲说:“明天我要出远门,也许几年不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望着1岁多的儿子,还有刚出生几天的女儿,郭莲泪流满面,但她没有阻止丈夫,而是默默选择用瘦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
杨靖宇离家后,妻子郭莲带着家人四处干杂活、捡破烂、讨饭。这段艰难的经历,给马从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自己的手书中这样写道,“讨饭吃也是发愁。”“过年时,地主家里又煮肉又蒸馍……我和母亲什么都没有,还住在村头一座牛棚里。”“母亲是提心吊胆的,父亲现在在哪里,是死是活,母亲每天流泪。”
门前的槐树,年复一年开着雪白的花。妻子郭莲却一直没有丈夫的消息。无数个夜晚,她竖起耳朵,好像又听到那熟悉的脚步声,可每次都是失望。她不知道的是,那个让她日夜牵挂的丈夫,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中,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五昼夜后,已于1940年2月23日壮烈牺牲。
1951年,消失多年的马尚德终于有了音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1953年,马从云、方秀云夫妇受邀到哈尔滨,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他们终于见到了父亲,那是一个装在玻璃瓶中的头颅标本。夫妻二人失声痛哭,他们跪倒在父亲的遗骸前,重重地磕了仨头,说:“放心吧,爸爸,我们不会给您丢脸的。”
就是这一句承诺,马家几代人用脊梁作笔,在时光里写下永不褪色的契约。
(二)
马继民家的门楣上,张贴着“光荣之家”的牌匾,令人肃然起敬。
听说我们的来意,马继民拿出家里多年的“珍藏”——一沓荣誉证书和一本老相册,娓娓讲述起马家四代人接力传承祖辈精神的故事。
“这是我的母亲,她认识的字没那么多,但特别爱看跟爷爷相关的书,不懂的地方就做个记号,等我们下班回来,就把那几句给她讲讲。”看着母亲读书的照片,往事如潮水般涌上马继民的心头。
1964年8月,马从云在出差途中因公殉职。5个子女中4个未成年,1个未出生,家庭的重担落在妻子方秀云一个人身上。“母亲那时候没有正式工作,就靠干一些缝手套、纳鞋底、糊火柴盒这样的零工,但她始终坚持供我们几个孩子读书。”马继民说,那段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母亲却从不以杨靖宇将军的儿媳自居向组织寻求帮助,反而告诫他们兄弟姐妹:绝对不允许以抗日英雄后代为借口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
因为父亲马从云去世早,马继民对爷爷事迹的初步了解,主要来自母亲方秀云的讲述。“每到年节聚会,或者清明扫墓的时候,母亲就会给我们讲爷爷的故事。她还拿出桦树皮,教育我们要继承先人革命精神。”马继民说的桦树皮,是马从云夫妇1958年从靖宇县带回河南老家的。现在,这块桦树皮作为马家“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优良家风的物质载体,已成为家族珍视的“传家宝”。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马家后人身正、心正。马继志和马继民先后参军入伍,马继志还因表现突出,荣立了三等功。从部队复员后,兄弟二人与大姐马继先、二姐马继传一样,成为了普普通通的铁路工人。“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或许不能做到像先辈那样名垂青史,但可以通过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服好务、尽好责。”马继民说。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映在马继民的面庞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首届文明家庭……马继民摩挲着一块块牌匾,声音微颤,“这是国家给我们的认可,比啥都珍贵。”
(三)
8月20日,刚从吉林回到郑州的马继民,又登上开往驻马店的火车。接下来的几天,他还要出发去沈阳,然后再到靖宇县,再飞北京……马继民八月下旬的行程表,安排得特别紧凑。
1965年出生的马继民,今年已是花甲之年,嘴上虽然倔强地说着不累,但疲惫早已悄悄爬上他的脸庞。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配合媒体采访时,马继民的额头渗出一层细汗。采访间隙,他从兜里掏出一颗糖,迅速塞进嘴里。
“马老师,休息一会儿吧。”工作人员建议。马继民却摆摆手说:“我没事儿,干完再歇着,别耽误大家的正事。”看见摄像机已调整就位,他嘴巴快速咀嚼几下,做了个吞咽的动作,便又精神抖擞地回到镜头前。“爷爷是抗日民族英雄,作为英雄的后人,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把他的事迹和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说这话时,马继民的眼中充满坚定。
2005年,吉林省靖宇县邀请当时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马继民担任宣传顾问,母亲一句“好好为人民服务”的嘱托,让他踏上与爷爷精神交汇的路,这一干便是20年。南至广东,北到黑龙江,多年来,马继民的宣讲足迹遍布全国十多个省份,开展红色宣讲百余场。“只要身体吃得消,我会一直讲下去。”马继民说。
五兄妹中,现在和他一样常年活跃在红色故事宣讲第一线的,还有二哥马继志。8月27日,马继志在吉林师范大学实习实训中心千人报告厅,为该校师生及四平市大中小学师生代表讲授“开学第一课”。他用爷爷的故事勉励广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以实际行动继承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
家风,是刻在族谱上的箴言,更是烙在血脉里的指南针。在祖辈、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中,马铖明、常青等青年一代秉持“九字家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属于自己的旷野上,奔跑出生命的加速度。
“好的家风能让你成为一个积极的人、向上的人、不轻言放弃的人。”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杨靖宇将军曾外孙女常青看到了“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把“好家风”转变成“好学风”,一次次把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女儿婉琦上学后,常青特意带她回了一趟驻马店。看着三舅马继民用朴实的语言给孩子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常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记得,小时候,姥姥和母亲也是这样给自己讲先辈的故事。如今,这份责任又传递到下一代。
新时代的雨露里,将军故居的国槐不断抽着新枝。
马继民站在将军故居前,如同站在时光的渡口。身后是硝烟散尽的和平年代,面前是懵懂却明亮的眼睛。他要把将军“宁死不屈”的脊梁,像种子一样,深埋进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