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好作品

怀化之“化”

□刘 怀 文/摄

靖州文峰塔百年状元坊 (资料图片)

翁信浮题写的对联

恭城书院

湖南怀化,当地人说,怀化之名是取自怀柔教化之意。

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竟然取了这么一个有点儿卑微的名字。

经查得知,怀化之词,最早出现于《晋书·琅琊王伷传》:僚吏尽力,百姓怀化。地名则自宋始。宋熙宁七年(1074),设怀化砦,至明代改称怀化驿,直至现在依然沿用怀化之名。

能以教化为名,那一定是把教化看得非常之重的。

今夏怀化之行,虽匆匆一瞥,却真正让我领略到了怀化对教化的态度。

这从怀化自古以来兴办的众多书院就可以看出。书院起于唐代,初为国家藏书之地,至晚唐五代渐成教育之所。据《怀化地区志》所载,自清朝上溯,怀化较为出名的书院就有55所,对怀化近1500年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有官办学府、民捐学堂和个体学馆,在怀化,办书院可谓官民携手、万众一心。不唯如此,怀化对教化的尊崇还吸引了一些大家巨擘来此创办书院和讲学。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魏了翁就在怀化靖州创办了靖州鹤山书院,曾与潭州岳麓书院、衡州石鼓书院、道州濂溪书院并称湖湘四大书院。虎溪书院位于怀化市沅陵县城西虎溪山上。明正德六年(1511),王阳明自贵州龙场谪归,道过辰州(沅陵旧称),寓居虎溪山龙兴讲寺一个月,并在此传授“心学”,受者逾千。明嘉靖年间,为纪念王阳明在沅陵讲学而始建书院。这些书院的建办,不仅滋民教化、耕读兴家,还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后学树立了榜样。

说到怀化的书院,就不能不提到怀化沅陵的二酉山。二酉山文化底蕴深厚,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出地。《图经》中记载,周穆王藏“异书”于小酉山、大酉山。宋代《太平御览·荆记》、明代《辰州府志》等典籍也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人伏胜冒死从咸阳把千卷书简运到二酉山,藏在二酉洞中,传承文化,赓续文脉,被誉为“中华书山”。怀化对教化的尊崇、创办书院的执念大概来源于此吧。

怀化不仅有这高居文端的“中华书山”和遍地的书院,屈原至此而作《离骚》,王昌龄也写下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绝句。而我随“全国百名文化记者怀化行”采访团采风沿途所见,则让我深感怀化重教的震撼。

恭城书院,位于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罗蒙山下,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原称“罗蒙书院”,后毁于火灾,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是湘、桂、黔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古书院。2013年,恭城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是中央红军在生死关头实现转机的“幸运地”,著名的通道会议就是在恭城书院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坚持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避免了所剩3万多中央红军遭受国民党军毁灭性打击的命运,拉开了红军长征历史性转折的序幕。就是在这个既有教化之光又有红色记忆的古老书院,我在一进门的左右两间门房的中柱上看到了一副朴素的对联: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升大学;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法升学。说是对联,要不是刻在中柱上以对联的形式存在,当真就是很有道理的大白话。据说,此白话联为民国通道县长翁信浮题写。我不禁在想,一县之长不至于这么没文化,却偏偏弄两句大白话来献丑。可仔细一想,这对联当真“白”得可爱,“白”得情真意切。面对乡民教化,与其弄两句假惺惺对仗、文绉绉难懂的对联,还真不如这两句上至白发翁、下至学语童都能看得懂的大白话来得实在有用,其可谓用心之至。教化不是故弄玄虚玩深奥,让人听不懂的是废话,让人听得懂的才是教化。只有人人能懂,方显教化之工,真正有学问的人从不惧以白话示人。翁先生这两句对联用朴素的白话讲出了大道理,“白”得一如泥土尘埃,接地气到妇孺可知,简直就是把对教化的执着写到了脸上那般清晰可见,让人顿生景仰。

车过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随车讲解的小刘指着远处山上的一座塔说,那是文峰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后于1969年被毁,2000年重建,是靖州的文化地标。主塔为七层青砖塔身,第一层立孔子雕像;第二、三层陈列了靖州历朝历代科举所中进士和举人名录;第四、五、六层陈列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靖州籍获得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人士名录;第七层为院士楼,陈列靖州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政国的介绍和成就。塔底座围裙式附着百年状元坊,由18块石碑组成,自1987年自治县成立以来全县高考前三甲皆刻名于碑,并预留至2086年,所以称“百年状元坊”。能录名于碑,其荣莫与为比。这对广大学子的精神激励胜过任何物质奖励。重教如斯,何止写到脸上,还刻到石碑上了呢。

中华文字之妙,真可谓妙不可言,一言可成篇,一字即为文。比如教化的“化”,就极为玄妙。《现代汉语词典》对“化”的注释长达一页半,常见的释义有“变化”“感化”“消化”等9个之多,但仍难尽其意。《康熙字典》对“化”的注释更多倾向于教化。其一为“以德化民曰化”,又义“泛言改易,亦曰变化”“格物为化”。《说文解字》对“化”的解释为:“教行也。”即“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这似乎更贴近教化之“化”的意思。《增韵》对“化”的注释则直接从“教化”取义:“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教;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古人对“化”的理解明显更为入里。“普度众生”是“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化”;韦编三绝,方有圣人,是“化”,周处除害,过而能改,也是“化”。对普罗大众来说,教化,便是“至药能教土化金”。学而化之,真学也;学而不化,非学也。“教”是手段,“化”才是目的。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并非受教而来,乃是得化方至。受教而化的人应该是像梁晓声阐释的那样,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样的人,一定是闪闪发光的。所以“教”只能让人获得知识,而“化”却可以改变人。

怀化,就曾经改变了一个人,从顽劣少年成了文豪。

有一句话叫“凤凰的沈岳焕,怀化的沈从文”,这说的就是大文豪沈从文。他是湖南凤凰人,原名叫沈岳焕。如果他没有离开凤凰,可能就没有沈从文。15岁时,沈岳焕当兵来到怀化,从此,一个顽劣少年开始了他的开挂人生。他遇到的第一个改变他人生的“贵人”是留过学的秘书文颐真。他告诉沈从文,不要总是满口脏话,做人要做文明人。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听说“文明”二字。在文颐真的影响下,沈从文变得“文明”起来。尤其是文颐真的一套《辞源》更令他爱不释手。近朱者赤,从此,沈从文变成了一个爱学习、爱读报、爱思考、放眼看世界的“文化人”。经过几多辗转,沈从文当过文书,整理过古籍与文物,阅书读报,收获颇丰,有了一定的学识,就想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开拓视野,他决定去北京考大学。奈何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最终还是和大学失之交臂。为了生计,他只好从事写作,并被郁达夫、胡适和徐志摩等人赏识。考不上大学,那就去大学教书如何?这在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被沈从文实现了。1928年,他先是被徐志摩推荐给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担任讲师;1931年,又被胡适推荐到青岛大学任讲师;抗战爆发后,他又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在北大任教。这就是一个小学生的逆袭,是怀化改变了一个顽劣少年的人生轨迹吗?不,改变沈从文的不是地理上的怀化,而是教化的怀化!所以,沈从文对怀化念念不忘,他在《边城》《湘行散记》中有多篇作品描绘了沅陵、怀化镇等地的风土人情,他将其描述为“美得让人心痛”,这“美得让人心痛”的除了山水、风情,还有人文与教化之美吧!

说起怀化的人文教化,还有一个大事件不能不提。

1938年早春,西南联大300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穿越湘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到昆明,全程3600里。旅行团途经怀化晃县(现新晃县),曾驻留在龙溪口古镇。这支队伍中教师有闻一多、李继侗、曾昭抡、袁复礼等人,学生则有任继愈、丁泽良、查良铮(穆旦)、屠守锷、李鹗鼎等人。此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曾在前往昆明途中停留龙溪口古镇治病。这些名人大家给怀化增添了令人羡慕的人文资源,这也是给怀化的教化锦上添花了吧。

“高风所洎,薄俗以敦”。怀化,犹如芝兰之室,五溪流香。福地怀化,怀景怀乡怀味,在我看来,都不如怀“化”,教化的“化”!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