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才兴邦,教育铸魂。
四平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地,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庄严承诺,托举万千家庭的希望与未来。五年砥砺,全市教育战线高擎奋进之笔,以初心为墨,在新时代答卷上续写教育华章。
一份浸润“民生温度”的亮眼成绩单,辉映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奋斗荣光。四平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如今已化作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普惠幼儿园里孩童笑语欢歌,到城乡学子通过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资源;从单一办学模式,到五大教育品牌熠熠生辉,380项省级以上荣誉见证着四平教育的多维度光束。
强基铸魂——
“红色引擎”激活育人新动能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随着孩子们饱含激情的诵读声在四平战役纪念馆内回荡,一节浸润着红色基因的特殊思政课正式开启。四平市实验中学教师郭春微,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鲜活教材,创新采用议题式教学和问题引领式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度探究与热烈讨论中感悟精神伟力,让思政教育的种子在育人沃土中生根发芽。
精神如炬,照亮育人征程。5年来,四平市教育系统高举思想旗帜,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血脉。全市243所公办中小学校,全部建立起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6所党委建制的中小学,全部完成“党政分设”,实现了学校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强、议事决策水平高的“1+1>2”工作成效,铸牢立德树人之基。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荣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闪耀先锋光芒。
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域内思政教育资源,携手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共同打造覆盖18校的“四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从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科研攻关、实践研修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覆盖思政课教师150余人、大中小学生近5万人,为青春点亮信仰灯塔。王亚晶入选吉林省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胡文涛等3名年轻教师被评选为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
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法润四平”校园法治文化创作大赛、“与法同行 护苗成长”法治夏令营、“青春心向党 普法我先行”主题普法活动等法治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建立具象法律观,突破课堂的局限,实现法治教育“知行合一”,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提质增色——
“五大品牌”塑造教育新名片
从“幼有所育”的幸福启航,到“学有专长”的多元成才,四平市五大教育品牌熠熠生辉。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紧紧抓住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的有利契机,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落实,以扩大公办资源为目标,创新提出“七类五策”和集团办园的理念。全市通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新增普惠性学位7551个,有效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民生痛点。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56%,普惠园覆盖率达90.14%,公办园占比达53.17%,携手托举幸福童年。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以四平市第三中学校为龙头的“三区六校”集团化办学为试点,全面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打破校际发展壁垒,按照“优质带动、优势互补、逐步覆盖、共同发展”思路,以一所优质学校作为总校,与若干所学校组成教育集团,在教育理念、办学治校、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目前,全市已成立义务教育集团21个,覆盖学校118所,城乡资源共享,集团化覆盖率实现从零到55%的跨越。
高中教育特色纷呈。打破“唯分数论”枷锁,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改变普通高中传统育人模式,变“以分数定终身”为综合素质全面评价,对各普通高中学校实施“以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评价方式,大力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科技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和多语种高中竞相绽放。市区内更是形成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重理、市实验中学偏文、市第三高级中学重艺术的“三足鼎立”良性培养格局,为学子铺就多元成才路。
职业教育弯道超越。建设以四平职业大学为龙头、中高职无缝衔接的职教发展格局,吉林师范大学分院成功申建为四平现代职业学院。全面深化中高职贯通衔接培养,持续推动5所中职学校与省内14所高职院校在32个专业方向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近5年中高职贯通培养学生达6000人,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为不同禀赋孩子提供升学通道,成就出彩人生。
特殊教育温暖护航。秉承“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初心使命,四平市教育局联合9部门出台《四平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对残疾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足额保障;将四平盲童学校、四平市聋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餐费补助,纳入市财政专项预算,实行全额补助;将特殊教育津贴调整为教师基本工资的30%,参加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课时数计入教师工作量;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向两头延伸”,开办学前班和高中班,共有90余名学生考入上一级特教院校。2023年,四平盲童学校吕京阳同学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学。
改革攻坚——
“制度创新”破解教育新课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四平以改革为钥,逐一破解教育发展中的痛点问题,全面回应民生期待。
破解“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就近入学”+“阳光分班”双轨并行,全市中小学均通过“31520”模式实现“零择班”,监察人员全程现场监督、签字确认,每一步都公开可查,没有模糊地带。“我家孩子今年上小学,我全程参与了‘阳光分班’,整个流程给我的感受就是规范、公开、透明,真正让每个孩子都站上了统一起跑线。”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一年一班居子龙家长欣慰地说。
优化“升学路”。全面深化中考录取机制改革,实行全科开考和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设置播音主持、美术实验班,科学调整市直普通高中录取批次,中考普高报考志愿由原来的2个增加至3个,形成梯次录取,给学生家长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既保持了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市实验中学的录取优势,又避免了高分生落榜,市区各高中各得其所。同时,充分挖掘优质高中办学资源,增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让更多的四平学子享受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家长学生满意度直线上升。
落实“双减”树标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省率先压减清零,完善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课后服务纳入政府保障项目,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校“双减”典型案例被教育部推广。“以前补课比上学还累,孩子痛苦、家长焦虑。现在自主的时间变多了,周末全家去徒步露营,总能听到孩子的笑声,这比补课重要多了。”四平市六马路小学校四年七班金子琪的家长说,看到孩子脸上多出的笑容,更加明白了“双减”的意义。
写好校园餐整治“后半篇”文章。四平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搭建校园餐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和大宗物品统一采购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大宗物品食材采购”可溯、“食品加工”过程可视、“学生用餐”品类可选、“家长监督”随时可评、“配餐企业”动态可退、“食堂资金管理”公开透明的“校园餐”管理机制。针对校外配餐公司,采取“平台”监管模式,对自办食堂采取“大数据”监管模式,实现了校园配餐从“独家垄断”到“公平竞争”,从制度上保证食堂从业人员廉洁公正,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精心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针对“校园安全”问题,四平市持续推广“1530”安全教育模式,实现安全宣传教育从校内向校外、从学校向家庭、从学期向假期延伸。积极推动安全宣传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利用寒暑假前、开学第一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统筹开展反电信诈骗、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踩踏、防溺水、防欺凌等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防范意识。
融合赋能——
“五育并举”营造成才大环境
以人为本,多元育才。四平深入探索“五育融通”育人新途径,着力培养“胸中有志气、眼中有光芒、手中有本领、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的新时代阳光少年。
体艺之花绚丽绽放。“一校一品”活力四射,全市49所冰雪特色校傲雪驰骋,47所足球特色校绿茵逐梦,9所体育工作示范校熠熠生辉。满族珍珠球、校园轮滑和花式跳绳等特色项目,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奖项130余项。四平盲童学校学子闪耀巴黎残奥会,许淼携手中国女队斩获门球铜牌,王金浩助力男队勇夺第四名,张俊博入选国家队,全力备战全国残运会。四平市第三中学校“羽之翼”合唱团选送的作品《山寨狂歌》《萱草花》,在中国国际合唱节大赛获少年组金奖。四平盲童学校“逐光”管乐团,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学生美育社团。
校家社共绘家庭教育“同心圆”。构建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圆心”,以学校主导和家庭尽责为“内环”,以社会协同为“外环”的育人新生态。成功举办首届中小学家庭教育论坛和中小学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以活动为契机,助力四平家庭教育工作全面发力。目前,全市已挂牌家长学校346所,实现中心校以上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中小学家校共育活动800余场,10余万家长参与,携手讲好“人生第一课”。同时,由吉林日报社与四平市政府战略合作,携手打造吉林日报彩练客户端家庭教育频道,为广大家长提供海量家庭教育课程和短视频,并利用AI对话形式提供家庭教育个性化解决方案。
全力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开展中小学生“薰衣草”行动,力争做到心理健康问题早预防、早识别、早引导、早干预、早释放和早应对,全方位为“心”赋能,培育新时代“阳光少年”。目前,全市有120所小学建立心理辅导室,96所初中建有心理辅导室,全部高中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同时,财政专项拨款90万元,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一生一策”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线上线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78场,惠及40余万师生家长。
社团活动点亮孩子成长天空。各学校借助科技馆、规划馆、青少年宫、实践基地等校内外平台,发挥本校资源特点和师资优势,开设无人机、创意编程、航模车模、3D打印等科技创新类课后服务社团。走进四平市各中小学校,一股科技创新潮正蓬勃兴起——热闹的校园科技节、满载趣味知识的科普大篷车、沉浸式“科普+研学”活动,还有点燃思维火花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传递榜样力量的科学家讲座……一幕幕鲜活场景,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用心打造“行走的课堂”。13条精品研学线、200余门课程、200余期实践活动,吸引10万学子走出教室,在广阔天地中锤炼品格、厚植情怀,激发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强师筑梦——
“红烛丹心”锻造育人“大先生”
师者,如泽如炬,虽微致远。5年来,四平市招聘教师3657人,选树国家、省市名优特教师515人,构建起由2814名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梯次配置的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队伍。先后培训教师1.9万余人次,培育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等658人,苏亚利、姜世香、滕万国等全国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群星闪耀,一支“真心爱学生、用心做教育”的“红烛铁军”,正以仁爱之光点亮万千学子的美好未来。
破除顽瘴痼疾,改革评价机制。以“五机制五评价”专项活动为重要抓手,着力破除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五唯”顽瘴痼疾,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动能。通过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衡量教师的工作实绩与综合素养,让实干者有奔头、有激励,不断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
关心关爱教师,保障合法权益。全面开展“四平市教师关爱十大行动”,出台《四平市关于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实施办法》,全面推进落实义务教育段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工作。全面实施“3010”职称政策,畅通乡村教师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清偿拖欠的教师工资,全面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获得感,激发教师扎根岗位、乐于从教的内生动力。
减轻教师负担,聚力教书育人。制定《四平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规则》《四平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简称减负16条),市县两级发布“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有效减轻学校教师负担,创设良好教书育人环境。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