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科教卫

糖尿病作为常见慢性病,其防治知识却常被误解裹挟。“血糖高就是糖尿病”“控糖等于完全戒糖”“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这些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不仅可能延误病情干预,更会误导日常健康管理。本期我们邀请《求证》专家,梳理糖尿病认知中的典型误区,为公众拨开迷雾,传递科学防治理念。

走出误区 控好血糖

本报记者 毕雪 实习生 周妍

本期专家

王秀阁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长白山领军人才、吉林省名中医等称号。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分泌专委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误区一: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王秀阁:血糖高并不等于糖尿病,二者存在一定区别,血糖升高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理性血糖升高,比如进食大量甜食,剧烈运动后、情绪紧张等,会导致血糖暂时升高,通常去除诱因后血糖可恢复正常。应激性血糖升高,当身体遇到感染、手术、创伤等强烈刺激时会分泌大量升糖激素,从而使血糖升高,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血糖升高,当这些应激因素消失时,血糖就会恢复正常。无糖尿病典型症状时,一次检查血糖高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当出现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的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加上糖化血红蛋白≥6.5%;若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不包括随机血糖)。

如果只是一次血糖偏高,没有达到上述诊断标准,不能直接判定为糖尿病,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暂时性血糖波动。这种情况下,建议调整饮食、规律作息后再次检测,或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

误区二:糖尿病患者吃无糖食品就不会升高血糖

王秀阁:糖尿病患者吃无糖食品也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原因有以下方面。

无糖食品通常不添加蔗糖、葡萄糖等精致糖,但可能含有淀粉、麦芽糖糊精等碳水化合物,这些成分在消化后仍会转化为葡萄糖,与普通主食相似。

市面上有一些无糖食品标注“无蔗糖”,但添加了糊精、果葡糖浆等淀粉水解物,其升糖速度甚至快于蔗糖。

部分无糖食品加工常用的甜味剂有合成甜味剂、糖醇甜味剂及氨基酸衍生物甜味剂等。过量食用含甜味剂的食品,有可能引起人体糖代谢紊乱。

无糖食品并非“安全无虞”,需计入每日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建议选择食品前先查看配料表,避免含糊精、麦芽糖等成分的无糖食品,优先选择天然代糖(如赤藓糖醇)的产品。合理搭配,将无糖食品与高纤维食物(如蔬菜)同食,延缓血糖上升。个体对无糖食品的反应差异较大,需通过血糖监测调整摄入量。

误区三:肥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王秀阁:相较于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风险更高,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但这并不意味着肥胖者就一定会患糖尿病。

若瘦人在饮食、生活上不加节制,存在如暴饮暴食、久坐不动、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则容易增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存在糖尿病家族史的瘦人,也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部分隐形肥胖的患者,体重指数正常,但进行人体脂肪分析时,可发现其内脏脂肪面积过高,此类患者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肥胖只是其中一个诱因,防止糖尿病的发生还应进行多因素控制。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王秀阁: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在糖尿病营养管理中,不应只关注水果的含糖量,应多关注血糖负荷(GL)这一概念,它是综合了食物的升糖能力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指标,比升糖指数能更客观地反映某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血糖较为稳定的患者可以适当地吃些低GL的水果(包括桃、草莓、苹果、柚子、蓝莓、樱桃等),具体也要根据血糖情况掌握吃水果的量和时间,建议放在两餐之间,每日200克左右,分多次食用,避免一次大量摄入。

误区五: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

王秀阁:《黄帝内经》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传统认知中消渴病的典型表现为消瘦、口渴。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并不一定代表血糖控制好。因此,日常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根据血糖波动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糖尿病治疗必须“治未病”,无症状时积极控制血糖,才能避免未来不可逆的损害。

误区六:用胰岛素治疗病情很严重,并会产生依赖

王秀阁:胰岛素是人体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一种生理激素,是人身体里的正常成分。有些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是因为病情需要。胰岛素不会产生依赖,胰岛素是人体自然分泌的激素,外源性胰岛素只是补充不足,不存在成瘾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功能改善后可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药。合理使用胰岛素是科学控糖的重要手段,患者应遵医嘱,无须因误解而抗拒治疗。

误区七:降糖药越贵效果越好

王秀阁:降糖药物的价格并不能直接反映其疗效,选择药物时应以个体病情、药物机制和经济条件为依据,而非单纯以价格高低作为判断标准,各类降糖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如果服药过程中血糖平稳,也就没有必要选用那些昂贵的药。

温馨提示

糖尿病是一个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现在的糖尿病患者很多都合并有代谢综合征,在防治上不仅要降血糖,还要关注肥胖、血脂、血压、血尿酸、脂肪肝等诸多问题,因此,治疗上需综合考量,中药可从整体上对人体多个环节的代谢性异常进行综合调治。在防治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神经病变等的治疗中,中医药都能从患者的整体观念、阴阳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相对安全、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在减轻症状、降低血糖、防治并发症,改善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