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线上购药因便捷高效已成为不少患者的新选择。然而,现实中部分电商平台处方药销售乱象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用药安全。在多家电商平台网售处方药过程中,患者无须上传病历、处方等资料,“医生”在缺乏实质性医疗评估的情况下“秒开”处方,甚至存在“先药后方”现象。
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为患者购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伴随而来的处方药销售乱象,却令人忧心。部分平台将线上处方异化为“购药凭条”,患者无须真实诊断,即可轻松获取处方,用药安全风险陡增。当处方药销售脱离医疗本质,沦为商业逐利的工具,我们必须警惕:别让线上处方形同虚设,而应坚守其保障患者安全的底线。
乱象背后,是监管执行与平台责任的双重失守。国家早已出台《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要求处方药销售必须“先方后药”、实名制购药、严格审核。但现实中,部分平台为追逐流量与利润,对相关规定阳奉阴违,审核机制形同虚设。此外,监管体系面对海量线上交易存在技术瓶颈,跨平台数据共享不足,导致违规行为难以追溯。当制度沦为“纸老虎”,处方药销售便陷入“野蛮生长”的泥潭。
破解困局,需以法治与技术筑牢安全防线。首先,监管部门应强化执法刚性,对“秒开处方”“虚假诊断”等行为实施精准打击,建立违规平台黑名单制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其次,推动技术赋能监管,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构建处方审核系统,实现处方来源可追溯、用药风险智能预警。例如,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核验医患身份,AI模型分析处方合理性,确保每张处方真实有效。同时,需打通医疗信息系统与电商平台的数据壁垒,使患者的线下诊疗记录成为线上开方的依据,杜绝“凭空开方”的可能。
此外,重塑行业生态与公众认知同样关键。互联网医疗平台应摒弃“流量至上”思维,将用药安全置于首位,建立医生线上诊疗能力认证体系,确保开方医师具备相应资质。公众亦需提升健康素养,理解处方药的特殊性与滥用风险,避免自行诊断、随意购药。只有多方协同,方能扭转“购药凭条”乱象,让线上处方回归医疗本质。
互联网医疗承载着普惠健康的使命,线上处方更应是守护生命的屏障,而非便捷购药的通道。唯有以法治为纲、技术为翼、责任为锚,才能遏制处方药销售乱象,让每一张线上处方都成为患者安全的坚实保障。别让处方沦为“凭条”,莫让科技便利反噬健康,这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更关乎医疗文明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