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与历史对话 植家国情怀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师生参观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见闻

本报记者 张鹤

9月9日早上,长春的风带着初秋的微凉。记者跟随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的260余名师生,一同前往参观吉林省近现代史展。

9点30分,走进展览现场,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气息扑面而来。“沙俄对吉林的侵占”展区前,孩子们的脚步慢了下来,玻璃展柜里,一柄俄国军刀尤为特殊。这柄有着百年历史的利刃,是在长春市丰乐剧场旧址重见天日后首次公开展出,与一同发现的五把日本军刀,共同成为清末民初吉林沦为列强博弈场的“钢铁”证据。学生刘朕夺小声问身边的讲解员阿姨:“这是侵略者的吗?”讲解员点了点头:“它曾是中东铁路俄国护路队军官的荣誉象征,后成为战利品或交易品或礼品流入日本人手中。”他听完,小手扒着展柜边缘又仔细观察了片刻,好似要在脑海中认真记下军刀的模样和这段历史。

当走到“十四年抗日战争”展区时,孩子们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墙壁上,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在雪地里行军的照片格外醒目。讲解员声音低沉:“杨靖宇将军带领战士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没有粮食就吃树皮、嚼棉絮,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学生孙祺栋悄悄攥紧了拳头,他手中的笔记本上,“杨靖宇”几个字写得格外用力,旁边还画了一颗小小的红星。

穿过连廊,就看到展览的第八部分“新中国的三大摇篮”。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和一个个精致的汽车模型,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视线。“那是我爸爸上班的地方!”一名女同学指着汽车厂的照片,兴奋地拉着同学的手充当起了“小小讲解员”:“1958年5月12日,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从长春下线,这是我们中国自己造的第一辆小轿车!”她的声音不大,却吸引了不少同学围拢过来,连展馆里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驻足倾听,眼里满是笑意。

临近中午,参观接近尾声。在1楼大厅,教师曲霞和周伟的身边都围满了学生,大家积极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郑重地表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有的同学举起本子,念着记录下的历史故事;还有的同学一脸骄傲,说着“自己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让吉林变得更棒”……

不只是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接下来,吉林省内的其他中小学校也将陆续组织师生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参观学习。当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能被看见、被感知、被纪念的存在时,爱国爱乡的种子,早已悄悄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扎下根。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