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羊草重生记

本报记者 张磊 尹雪 刘一潼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传唱千年的《敕勒歌》,描绘的壮阔草原景象,令人神往。歌中那能被风吹低、露出牛羊的牧草,正是以羊草(也称碱草)为代表的典型植被。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马红媛站在白城市洮北区青山草场的羊草种子扩繁基地,指着一丛野生羊草说:“在老一辈记忆里,羊草能长到齐腰高,文献记载植株可达1米多。本该‘高可没膝’的羊草,如今多数仅及脚踝,数量也变少了。”

昔日“牧草之王”的困境

“土壤盐碱化导致近90%的羊草退化!”马红媛解释说。20世纪60年代后,过度放牧、开垦和自然等因素,让吉林西部草原退化、盐渍化、沙化加剧,部分草地甚至成了“斑秃”。

作为松嫩平原的原始优势物种,羊草被誉为“禾本科牧草之王”,其生态价值无可替代。“一株羊草的根茎可延伸至2米以上,在地下织成密集的植被网络,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天然屏障。”马红媛强调。

在扩繁基地,记者看到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一片羊草格外高大茂密,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这是我们历时10多年,从万余份种质资源中‘海选’出的优质突变体。”马红媛介绍,这种“超级羊草”不仅分蘖能力强,植株最高可达1.3米,种子产量也显著提高,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了关键种质资源。

羊草有了“芯”力量

离开青山草场的羊草种子扩繁基地,记者驱车来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白城综合试验站(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洮北区草原工作站,在这里共建了吉林省规模最大的羊草种质资源圃。

苗圃中,每一株羊草都标注着专属“身份证”。“刚才在扩繁基地里见到的‘超级羊草’,就是在这里试验多年后筛选出的优良品种。”马红媛说。

“我们从万余份优质羊草种质资源中,筛选出63份兼具高大、高产、耐盐碱的‘尖子生’在这里比拼。只有田间表现优异且稳定的,才有资格进入扩繁基地大规模繁育,最终走向推广。”马红媛道出了严谨的育种流程。

草种被称为草业的“芯片”。目前,在3家单位的密切协作下,科研人员运用重离子束诱变、化学诱变、太空育种、生物育种、杂交育种等“十八般武艺”,从万余份优质种质中,培育出3个耐盐碱羊草新品种,为盐碱地修复、治沙及“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了坚实的草种“芯”力量。

草原不只是羊草的舞台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白城综合试验站试验基地里,生机勃勃的不只有羊草,苜蓿、燕麦、碱茅等新品种也在培育中。“天然草场需要多样性。”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白城综合试验站站长、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赖宪明说,“如果把羊草看成‘主角’,那么伴生物种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健康的草地生态。”

为了让草原植被更加丰富,如何科学播种羊草也是一门技术活。洮北区草原工作站正高级畜牧师付宪茹介绍,他们针对不同地块,灵活运用免耕补播、少耕条播、精耕播种等技术。“免耕补播对原生植被破坏小,不用大动土地,就能快速优化草场,提高草场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草原给予我们很多,但我们不能一味地索取。适当的水肥补充,能够让植物长得更好。”马红媛指着施过氮肥的地块说。那里的羊草郁郁葱葱,株高和密度远超未施肥地块3倍,草色深绿,长势喜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草原既要生态保护,也要看经济价值。优质牧草能大幅提升本地饲草产量和质量,满足畜牧业需求,更能提升牛羊肉的品质。

“吃优质牧草的牛羊,肉质和口感肯定更胜一筹。”赖宪明说。由此可见,耐盐碱优质牧草的培育,不仅关乎盐碱地治理,更是支撑吉林省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汗水浇灌重生密码

气温达34℃,湿热难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盐碱地资源与利用学科组的研究生们,开始在试验基地的苗圃里采集数据。

这组研究生大都是女生,为了防暑降温,“经验丰富”的她们在额头前贴上了退热贴。“这可是保持头脑‘冷静’的好方法哦。”她们笑着对记者说。

“这棵株高122厘米,这棵高109厘米……”走进苗圃,研究生们便开始一丝不苟地测量羊草的株高、分蘖数、抽穗率、叶片形态等生长性状,轻柔的报数声在田间响起。帽檐下年轻的目光,专注而坚定。

“这些数据是下一步我们育种和研究的基础。”博士生李亚晓说。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们要在这里采集3000多份羊草种质数据。

“羊草是多年生植物,种下第一年是不结果实的。它的育种周期比水稻、小麦长得多,要反复试验七八年,才能进入大田扩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丹丹道出了背后的艰辛。

不远处,与草原相伴30余载的赖宪明,身着迷彩服,头戴草帽,正挥动镰刀熟练地采收羊草籽,汗水不断地从脸颊滚落。他的周围,是同样来自白城综合试验站的团队成员们,“这个季节我们必须全员上阵收草籽。”这些草籽将沉淀数月,明年在扩繁基地播种繁育。

“看,这至少是个两年的狐狸洞。”研究羊草近20年的马红媛指向一处洞穴,“野鸡、野鸭、鹌鹑也回来了!”生态恢复,让野生动物纷纷归来。

“洮北区草原植被覆盖率,已从早年的45%提升到68%。”今年即将退休,一生奉献给草原的付宪茹信心满满,“随着‘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深入,再有五年,草原生态成效会更加显著!”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专家到学生,一场守护草原的接力正在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研工作者用汗水浇灌着绿色梦想,为草原生态修复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他们的努力与守护,正是羊草重生的终极密码。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