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活化农耕文化遗产 推动传统农耕智慧现代化应用

施树成

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精耕细作”的技术智慧和“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新征程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着力发挥农耕文化遗产的赋能作用,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使其成为破解当代农业生产经营问题的智慧源泉和滋养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载体。

推动数字化“活化”,构建虚实融合的农耕“记忆库”。数字化“活化”是农耕文化遗产跨越时空限制、实现永续传承的新路径,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农耕知识、文化遗产进行符号化转译与场景化重构,在虚拟与现实交互中激活文化记忆。实践中,一是探索打造元宇宙沉浸式农耕体验模式,如利用VR、AR技术还原《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古代农事场景,构建“北魏数字农庄”,用户穿戴设备即可体验“区种法”精耕细作;开发AI农耕顾问系统,将古籍中的农谚转化为智能决策模型,为现代农耕提供古法种植建议。二是积极发挥区块链技术赋能作用,通过建立农耕非遗传承人数字档案库,传统农具制作、古法酿造等技艺传承链等,为实现农耕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建立健全动态农耕知识图谱,对农书典籍进行语义分析,构建“中国古代农业知识图谱”,揭示作物栽培、生态循环等技术的内在逻辑,推动农耕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

催生场景化再生,打造沉浸式农耕文化空间。场景化再生是通过空间重构与情境设计,让农耕文化从“被观看的遗产”转变为“可参与的生活”。一方面,大力促进城市微农业的创新实践。在城市居民“房前屋后”小菜园中引入“代田法”,设计可食地景;运用“桑基鱼塘”原理打造生态鱼菜共生系统,让市民体验“耕读一体”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推动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及传统耕作、民俗节庆等资源,开发“农史沉浸剧场”,打造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参与古代农事实验,培育“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情,涵养“耕读传家久”的意识情怀。

坚持产业化创新,激活传统农耕智慧的当代价值。产业化创新是农耕文明活化应用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术嫁接、模式创新等现代产业逻辑能够更好地释放传统农耕智慧的时代价值。一是探索利用生物科技溯源和剖解农耕文化中的科学元素。如从《齐民要术》记载的几十种酒曲中提取微生物菌种,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新型发酵制剂;研究古籍中“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法,开发现代生态农场虫害管理系统。二是推动循环经济实践。将“农—林—牧—渔”复合系统升级为“农业碳中和园区”,借鉴古法中的“美田之术”,形成农业生产利用的零碳循环链。三是加强文创IP开发。打造农耕文化遗产IP,通过推出微型耧车模型、五谷种子包等古法农耕盲盒等,让传统农耕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强化教育化传承,构建全龄农耕认知体系。教育化传承是农耕文明延续的核心路径,以构建“认知—情感—行为”全龄段传承教育体系,助推个体在认知上理解、情感上认同、行为上践行传统农耕文化,继而真正实现文化上的传承。促进教学体系重构,在中小学劳动课程中增设“古法农耕”模块,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发跨学科研学项目,如通过解读甲骨文“禾”“耒”等字形演变、将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内容引入课堂,引领青少年理清农耕文明发展脉络。此外,要持续加强中华农耕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用动画短剧等海外受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农耕智慧的发展传承及对世界农业的贡献。

加大制度性保障,构建活化传承的生态系统。制度性保障是实现农耕文明长效传承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传承系统,以科学的激励机制与规范保障体系推动农耕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如通过设立“农耕文明创新基金”,对运用古法智慧解决盐碱地治理、病虫害防治等问题的科研项目给予专项资助;建立古法农艺认证体系,对遵循农耕古籍开展轮作、绿肥应用进行生产的农产品授予相关地理标志。探索组建“新农人联盟”,吸引返乡青年、农业创客等用短视频直播古法技艺,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不断拓展传承主体范围,使农耕文化遗产从“少数传承人”扩展为“大众参与”,继而引领更多人投身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事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