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科教卫

“开”“关”之间话校门

——我省高校积极探索校园开放观察

本报记者 张鹤

近年来,“某某大学学生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等事件屡屡登上热搜,尤其是在节假日时,人们参观校园的需求持续增长,有关大学校园“开”与“关”的话题引发多方讨论。

这几年,我省部分学校重新打开了校门,但多数还是以预约、审批等为前提,校外人员出入依然受限制。大学校园究竟应不应该开放,怎样开放?

早在2023年,教育部就明确表示,大学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曾经,我省高校也普遍实行无门槛自由进出模式,校外人员来去自如。

彼时,校园是周边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是中小学生感受学术氛围的理想之地,也是校友随时可以回归重温青春的港湾。大学校园里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开放时,公众可以自由地打卡留念,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

但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省内高校纷纷关上了校门。这一举措在当时无疑是必要且有效的,为师生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当社会生活恢复正常,部分高校依然紧闭校门,将公众拒之门外。

完全开放的模式的高校已实行过那么多年,为何现在变成门难开、人难进了呢?其实,学校的做法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从管理角度来看,一些高校认为大门关闭后,“外人”难以进入,便于学校管理,减少了诸如校园秩序维护、设施保护等方面的麻烦。从安全角度出发,高校担心校外人员的大量涌入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影响校园的稳定,进而干扰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封闭管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大学作为公共资源,其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具有显著的公共属性。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殿堂,更应是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

长期封闭校门,将大学与社会隔绝,削弱了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引领创新等基本职能,使得公众难以领略高校的人文环境,与大学开放包容的基因背道而驰。例如,一些往届生回母校办理事务时,在进校门问题上费尽周折;学者之间的交流也因校门难进而受到影响。

当下,我省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校园开放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吉林大学各校区在实名预约后即可随时免费进入,而在举办杏花文化节期间,学校也常态化打开校门,公众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快捷入校参观体验。经过多年的发展,杏花文化节已超越赏花这一单一内容,成为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貌、服务城市文旅发展的盛会,成为一个耀眼的城市IP。

长春中医药大学每年都会举行中医药文化节暨校园开放日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交流、创新式展示,全面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学校发展的丰硕成果,吸引了众多市民入校参观。

这些“开门”的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城市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其实,对于我省高校而言,要实现校园的合理开放,可以从多个方面调整。管理方面,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例如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区域设立门禁,刷卡才能进入;对实验室等核心区域明确禁止外人随意进入。安全保障方面,要明确校园安全责任主体,完善冲突处置规则,加强安保力量,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在开放时间上,高校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工作日期间,考虑到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可在非高峰时段开放,这样既能满足周边居民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入校园散步、锻炼的需求,又不会对教学活动造成太大干扰。周末和节假日则可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对于有特殊活动的时期,如校庆、校园文化节等,可实行全天候开放,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记者手记:

大学之“大”,在于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担当。实践证明,校园开放与否,这扇门的“开”与“关”,不应该成为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应是一道必须答好的论述题。

对于我省高校来说,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措施,打开大门,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也能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我们期待更多的高校能立足实际,多方考量,积极行动,答好这张卷,做好这道题。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