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长白山色彩斑斓,抚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内,累累红果压弯人参枝头,宛如串串喜庆的中国结。近日,当地参农们齐聚一堂,见证了这场传统农业的智能升级——物联网大屏实时跳动的生长参数、平板电脑上清晰可见的种苗基因图谱,以及自动调节的智能喷雾系统,共同勾勒出吉林参业种业革命的生动图景。
种源守护
从濒危到新生
人参作为资源型产业,具有其特殊性。种业是产业的基础,人参种质的优劣对人参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伴随着人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优质人参种子、种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推进人参种业发展迫在眉睫。
自长白山野生人参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已逾30载,这个稀有的物种,如今在抚松种质库获得数字化重生。“液氮保存技术将种质活力延长至20年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药用植物育种与利用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浩介绍,“这些沉睡的‘基因银行’,正是培育优质品种的核心密码。”
位于吉林市昌邑区左家镇的特产所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有一个“宝库”——北方药用植物种质库,存有100余种中药材的种质资源,其中,野生、人工培育、地方品种等人参种子样本5000余份,为人参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培育打下了坚实基础。自1998年以来,特产所选育出丰产优质的人参新品种5个,其中吉林黄果人参是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人参品种。药用植物育种与利用团队采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培育出高皂苷、加工专用等优良人参品系6个。
人参产业发展,种子是基础,是产业发展的“芯片”。作为人参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抚松县在种源建设上成果显著:累计收集保藏各类人参种质资源200余份,培育6个人参优质品种,审定2个西洋参品种,“福星燕”“福岐龙”“福星牛”“福星鹰”“福星球”5个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智慧参田
传统与科技共舞
抚松县加快推进人参制种基地建设和长白山人参种质资源保藏工作。2022年,抚松县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区域性中草药良种繁育基地。
抚松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人参种业发展核心区,重点建设人参种业科创服务中心、人参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人参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和智慧人参种业平台等“三中心一平台”。通过建立标准化种子基因库和种质资源圃,开展人参种源质量安全追溯;建设院士专家实验室、工作站和实验基地,引进专家团队攻克人参产业技术难题;加快AI、IoT、5G等技术和智慧装备在人参种业领域的应用,建设人参种业大数据平台,形成集产业园管理服务及种子科研、培育、展示、智慧控制于一体的人参种业综合中心,实现产业园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监测和全程化质量追溯。
近日,记者与抚松县周边乡镇的种植户们共同来到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这片孕育珍品的土地上,见证了人参种子采集的全过程。这里并非传统印象中的田间地头,而是融合了现代化设施与数字化管理的种植示范基地。新式的联动智能调光避雨棚和智能设施温棚整齐排列,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生长数据,智能自动喷雾系统能精准调控湿度,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按需供给养分——科技的赋能让人参种植走向精准化、标准化。
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采集人参种子的最佳时期与科学方法,让种植户们直观感受到种源优势、科技赋能与标准化种植的紧密关联。从优质种源的培育保护,到数字化设施的精准管理,再到标准化体系覆盖的全链条规范,每一环都在为人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三产融合
红果里的经济学
走进万良人参特色小镇,空气中飘着阵阵参香。
抚松县积极拓展种业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丰富数字种业基地和文旅休闲基地建设内容,深度挖掘种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人参种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
抚松县拥有1700多年采挖野山参史,460年栽参史,人参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与产业生态。抚松县强化对人参文化产品的开发,拓展种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人参开花、结果、品尝等环节,引导和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发展人参文化旅游、康养度假、科普研学等项目。
探索“种业+社会化服务”“种业+休闲旅游业”“种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人参种子+人参产品+人参文化”三位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提升人参种业的整体效益。
抚松县创新推出参籽还山生态工程,将30%的收获种子回馈山林,既保护野生资源又促进生态旅游。依托红果人参观赏季开发的研学路线,已吸引5万余名游客体验。
当传统农耕智慧遇见现代生物技术,这颗长白山孕育的“红宝石”,正迸发出照亮乡村振兴的璀璨光芒。
新闻链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目前,我国已育成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的优良人参品种26个:吉参1号、吉林黄果参、宝泉山人参、福星1号、集美等。这些人参优良新品种及人参、西洋参的杂交一代植株等资源丰富了我国人参种质资源的宝库。丰富的种质资源包含各种可利用的优良基因,为人参新品种选育、改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记者手记:
站在抚松县智能调光避雨棚下,看着传感器屏幕上跳动的土壤墒情数据,指尖触摸到人参种子饱满的质地,记者突然理解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深层意义:这里不仅是种质资源的基因库,更是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对话的实验室。人参产业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颗种子身上——它既需要实验室的精密培育,也离不开山林雨露的滋养;既要拥抱数字化的未来,更要守护千年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