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垂,渤海湖的灯影与水色交融,绘出一幅灵动的画卷。市民们沿环湖步道悠然缓行,一位老人挽着孙子驻足在观景台,手指随音乐喷泉的节奏轻敲栏杆,眼角漾开笑意:“以前这儿没水没绿,现在多好,让人舍不得走,孙子天天都盼着来。”这份寻常百姓的眷恋,是敦化市文明创建最温暖的见证。
近年来,敦化市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创建为民、靠民、惠民的思路,系统谋划、全域推进,走出一条具有敦化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
渤海湖的蜕变,始于对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脏乱差”问题,敦化市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实施一系列环境整治举措。短短几年,18万平方米水域重现清波。更为难得的是,当地借水兴城,在生态修复基础上激活夜经济,让鄂多哩商业街焕发新生机。市民在流光溢彩中休憩,商户在人气升腾中增收——生态账与经济账双赢,真切诠释了“为民”的深刻内涵。
随着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并进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神文明创建的温度,同样浸润着乡村田野,推动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红石乡中成村的石板路上,民间艺人正悉心指导游客体验草编技艺。长鼓楼旁,副乡长宫宛奇凝望着“大德轩”匾额道出深意:“名取《中庸》‘大德敦化’,我们以德润村,让文化活起来。”
中成村从一个寻常的农耕村落,跃升为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的文旅高地,其成功密钥在于始终坚持“靠民”二字:政府规划引领,村民积极作为。老宅变身特色民宿,非遗技艺化为体验项目。与此同时,将村里的污水管网与市里的污水处理厂连接,有效解决污水排放问题;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采用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文明乡风自然扎根。“游客爱听咱讲村庄的老故事,体验多彩的民俗,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村民金大姐擦拭着窗明几净的民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校园是文明创建的重要阵地。敦化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全程,推动文明校园建设与全域创建同频共振。敦化市第一中学校内,八年级学生李卓洋正走向图书馆,谈及校园生活,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古诗词大赛、深度阅读,各类活动丰富多彩!校园美,老师好,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该校着力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德育课程深化与行为习惯养成协同并进,塑造学子健全人格。同步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活动载体,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这座新晋“全国文明校园”,是敦化市践行“惠民利民”理念的生动缩影。
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最终体现在民生实事的切实落地和市民生活的真实改善。其背后,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守护学子成长起点的坚定决心;是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托举老年人幸福晚年的不懈努力;也是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充分释放公共设施效能的务实之举。这一切民生实事,汇聚成百姓身边可感可触的温暖转变,切实转化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不断提升。
从城市公园到特色乡村,从活力校园到阡陌街巷,敦化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从局部示范到全域优质的跨越升级。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整治、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市容面貌显著提升,服务功能整体优化。同时,构建多元参与格局,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高,“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蔚然成风。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一举摘得11项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级荣誉,标志着城市文明内涵的深刻升华与人民幸福指数的持续攀高。
文明,是城市最深厚的气质,更是百姓最真切的幸福。渤海湖的柔波映照着舒心笑颜,中成村的鼓韵传递着富足欢歌,校园里的书声孕育着明日希望。敦化之变,不仅变在城乡新貌,更变在人的精神风貌。它深刻印证:文明创建的真谛,在于让发展的成果、文化的滋养、精神的丰盈,沉淀为千家万户门前那一盏盏温暖的灯火,融入日常的烟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