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国内国际

秋风吹过英雄地——

英烈后人与吉林的“红色之约”

本报记者 祖维晨 马子惠

九月的吉林,秋阳穿透云层,将长白山麓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94年前,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打破山河宁静。如今,在这片浸染英雄热血的土地上,杨靖宇曾孙马铖明、魏拯民曾孙关恒等10余位英烈后人,循着先辈的足迹,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之约”,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吉林大地代代相传。

聘书烫金:接过的是荣誉,更是传承的责任

“为进一步讲清讲活讲好吉林故事,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研究决定,现聘任马铖明等10位英雄先烈后人担任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共同参与展陈提升和历史传承工作。”9月17日清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上,10位英烈后人怀着对先辈的怀念和敬意,光荣接过聘书。

马铖明的指尖在“聘书”二字上轻轻拂过。“曾祖父杨靖宇在濛江密林中,用棉絮和树皮充饥,却始终坚守着‘还我河山’的信念。今天,我接过这份聘书,就是要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年轻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1934年,他为了掩护战友不幸腹部中弹,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把27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吉林大地。”童长荣的外孙郑卫胜为大家讲述了英雄的故事,将人们带回当年的战场。“作为顾问,我将尽我所能,让更多人了解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郑卫胜字字铿锵。

马仁兴之孙马兆贤无比珍惜这份与先辈精神“重逢”、为历史传承尽力的机会。他深知“顾问”不仅是荣誉,更是传承的责任。“我会把家中珍藏尽量多地提供给展览,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安稳生活,是当年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吉林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曾印着英雄的足迹。”

10份聘书,10份责任。当英烈后人们手持聘书站在那里,像是历史与当下的交汇,让“传承”二字有了具体的模样。

文物低语:展柜里藏着先辈“未说完的话”

受聘仪式结束后,10位英烈后人走进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展厅内,柔和的灯光为文物披上岁月的轻纱,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实物,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的故事。

听着讲解,看着眼前的展品,抗美援朝二级英雄、特等功臣关崇贵的女儿关雅清在一个没有盖子的破旧军用水壶前停下脚步。“这水壶我在家中见过,当时还有盖子……”她俯身靠近展柜,鼻尖几乎贴到玻璃上,仿佛想透过冰冷的玻璃,触摸到父亲留下的温度。随后,她又抬头看到父亲用机关枪击落美军飞机的照片。这一刻,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当机枪手,这个水壶跟着他躲过了无数次轰炸。他告诉我,当年在雪地里潜伏,水壶里的水冻成了冰。他们用身体焐着枪,心里想的全是‘不能让敌人跨过鸭绿江’。”她轻声说。

不远处,抗美援朝志愿军辑安县第三担架队队长曲洪一之孙曲富伟也在细细看着图片。“这是我爷爷1950年冬天,与担架队员出发赴朝的照片。”据他介绍,当年曲洪一已54岁,起初因年龄大被拒,后经多次坚持,最终加入并担任辑安县第三担架队队长。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他们趁着夜色赶赴战场抢救伤员,行至朝鲜楚山郡下水洞时,遭遇一伙被打散的敌军。

“爷爷精通朝鲜语,判断出这是俘虏敌人的好机会,于是举起扁担用朝鲜语大喊‘缴枪不杀’,队员们也齐声大喝,25个全副武装的李承晚伪军和美国兵缴枪投降。爷爷立一等功,所在担架队被授予‘模范担架队’称号。”曲富伟自豪地说。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是抱着赴死的决心冲锋在前的决绝。”吕露华眼前仿佛看到她的祖辈陈翰章将军就义前拒绝日军劝降,慷慨赴死的场景。

“27岁,本应该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却选择用热血守护山河。作为英烈后人,我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家国情怀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吕露华说。

展厅内,每一件文物都似一把钥匙,打开了英烈后人们心中珍藏的家族记忆,也让历史的温度在指尖流转。

遗址追思:红土地上听见山河的回响

午后,车队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向磐石市,英烈后人们来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重走抗联路。车窗外,黄绿相间的玉米地一望无际,远处的山峦层叠起伏,恰如当年抗联将士们守护的山河模样。

抵达山脚下时,一阵秋风掠过,带着松针与泥土的清香,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大家纷纷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石碑旁留影,随后走入地窨子,体验当时抗联将士的艰苦生活。走到山顶瞭望台,红石砬子全貌尽收眼底:连绵的山林间,抗联密营的残垣依稀可见,一条溪流如银带般绕过山脚,流向远方。

东北抗日联军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的侄子冯明歧边走边告诉记者,他办了一个纪念馆,专门收集整理冯仲云事迹、史料、照片、抗联遗物,希望后辈们都能够学习东北抗联精神,将其发扬光大。

“我父亲在解放四平战斗中勇猛果敢,冲锋在前。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死时嘴里还含着被咬下来的敌人耳朵。”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隋金山的儿子隋凤喜已年近80岁,他带着父辈的坚强意志坚持登上山顶,“抗联英雄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我们要铭记于心。”

夕阳西下,余晖将红石砬子染成温暖的橙红色。英烈后人们沿着上山的路慢慢走着……

一天的纪念活动虽然落下帷幕,但英雄精神的传承从未停止。在吉林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种子已深深扎根,英雄血脉在时光里永续,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闪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