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这座镶嵌着历史年轮的城市里,有一所大学如同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在三十载风雨洗礼中愈发璀璨。
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成为全国民办高校的标杆;它从几间不起眼的简陋教室出发,如今已建成拥有“地球村”、一流图书馆、优美宜人校园环境的育人殿堂。它,就是吉林外国语大学。
从1995到2025,三十年来,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每一步跨越都浸透着教育者的赤诚,每一次成长都饱含着为国育才的担当。全体吉外人用热血与赤诚浇灌教育之花,用坚守与创新书写奋斗华章,在白山松水间奏响了一曲“责任倾注教育、矢志为国办学”的动人赞歌。
栉风沐雨启征途:
从3块7毛8分到行业标杆的蝶变
1992年,远在异国的秦和敏锐察觉祖国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许多涉外人员懂外语不懂专业、懂专业不懂外语。“创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的念头在她心中生根。
回国办学的起步远超想象的艰难。为筹措资金,秦和创办华侨翻译社,第一天仅靠复印文件收入3块7毛8分钱。面对老师们“何时能办大学”的哽咽询问,秦和坚定回应:“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1995年9月,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正式成立,第一批学生在简陋教室开启追梦之旅。谁也未想到,这微弱火种日后会成为照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火炬。
30年间,吉外历经了3次搬迁、3次更名,实现了一次次跨越——
1999年,更名为吉林华侨外语职业学院,跻身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民办普通高校,开启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征程;
2003年,更名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民办语言类本科高校,用8年时间实现从非学历教育到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跨越;
2007年,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属重点建设大学,为民办高校发展树立了标杆;
2011年,成为首批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校,填补了民办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空白;
2017年,成为全国第一所获批博士立项建设单位的民办高校;
2018年,正式更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所更名“大学”的民办高校,标志着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
2025年,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4所民办高校之一。
如今的吉林外国语大学,早已褪去了初创时的青涩:70.3万平方米的校园里,3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欧式古典建筑与现代教学楼交相辉映;1.3万余名学子在这里追逐梦想,其中研究生1486名,这一比例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独树一帜;303名留学生的加入,更让校园充满了国际化气息。
进入新世纪,教育部四任部长曾先后来校考察,给予学校充分肯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盛赞学校“是一所有境界、有品位、有追求、讲究修养、很阳光、很有定力的民办大学,是全国民办高校的旗帜”;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评价学校“有情怀、有担当、有贡献、有水平、有特色、有灵魂、有希望,不愧为我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2020至2025年,学校连续6年位居软科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第一。
立德树人铸魂脉:
把家国情怀融入育人血脉
“教育的本质是‘化’人的过程,要把文明刻进灵魂里。”秦和校长的这句话,道出了吉外的教育真谛——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精神塑造与灵魂滋养。
为此,学校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全国首创的“七个一”育人系统工程,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成果《民办高校构建“德育为首”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核两翼六维六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走进课堂,《理解当代中国》教材实现语种全覆盖,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在语言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学校建成全国民办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全省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筑牢思政教育理论根基;“大学生养成教育社会实践”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课”,育人触角从课堂延伸至社会。
“地球村”是学校最亮眼的育人名片。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的实践基地,浓缩了40多个国家的文化元素。在日本茶室体验茶道,在非洲部落感悟民俗文化,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如学生们所说:“在这里,足不出校就能‘环游世界’,不仅拓展了国际视野,更懂得了如何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差异。”
志愿服务则是另一张名片。学校在全国最早成立志愿服务管理学院,被中宣部授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训基地。“人人都是志愿者”成为校园风尚,学生们走进社区、深入乡村,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这种担当精神让吉外学子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多名学子进入外交部等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一批学子进入国际组织和世界500强企业就职,仅在一汽集团从事翻译工作的就有200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吉外学子彰显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诠释着“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面对当下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冲击,吉林外国语大学也早已未雨绸缪:提出“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战略,构建了“多语种+人工智能/国际传播”“双外语+汽车/法律/经贸”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近3年,吉外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76项,凸显了吉外在高端复合型外语外事人才培养方面的高瞻远瞩和雄厚实力。
特色发展立标杆: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担当
作为我省唯一的外国语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始终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着力将外语优势做大做强,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犹如一张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的“蓝图”:49个本科专业中,21个外语语种覆盖大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中德语、法语专业为吉林省最早开办,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10个专业为省内唯一设置。
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让学校成为东北地区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出“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外语”“小语种+英语+专业”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既精通语言又掌握专业技能。
围绕外国语言文学核心学科,聚焦“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国际组织”等关键领域,学校系统构建了涉外大语言学科集群,12个硕士点(含3个一级学科点)的数量居全国民办高校首位。这些学科专业的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在服务吉林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学校主动作为——实施“翻译吉林”工程,全力服务“翻译吉林、传播吉林、唱响吉林”;联合科大讯飞共建“多语种翻译+人工智能、语言大数据实验室”,助力吉林高端制造业“出海”;深度开展东北亚五国地方志翻译、舆情分析和咨政服务,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些举措,让“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落到了实处。
国际化是吉林外国语大学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学校加入“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11个国际大学联盟,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每年平均800余名本土学生出国深造,88名专兼外籍教师在校任教,50%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非通用语种教师100%有海外经历。30多位中外大使走进“大使讲坛”,亚欧教育论坛、第十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等国际会议相继举办,让学校成为展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国际影响力不断彰显。
治校兴学有良方:
解码“吉外”发展的成功密码
30年的跨越式发展,吉林外国语大学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经验,这些经验既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也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坚守公益初心,锚定非营利方向——
“办教育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这是秦和校长的办学初心,也是吉外的立校之本。2006年,秦和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所有资产全部留给社会,办学积累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学校也将公益性写入章程,2010年承担国家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试点任务,试点取得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吉林外国语大学正是在“公益性”的鲜明底色上,谱写着教育佳话,绘就了锦绣图景。
科学顶层设计,绘就发展蓝图——
办学之初,学校立足全局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了系统的办学思想、理念和目标: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不照搬、不效仿,以需求为导向办特色大学;聚焦“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致力于成为“中华儿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桥梁,中外文化合璧之桥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教育”。
“三步走”发展战略清晰勾勒出学校的前进路径:第一步用30年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应用型外国语大学(已提前7年完成);第二步用10年建设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第三步经过几代人努力实现百年名校梦想。科学的设计让学校始终方向明确、步履坚定。
完善制度体系,构建现代治理格局——
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围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健全完善了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等现代民办大学制度,形成了“理事会决策、校务委员会执行、监事会监督、党委政治把关、教代会、学代会民主监督”的现代民办大学治理体系,实行集体决策、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内部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民、特、新”的中国特色非营利性民办大学发展路径,既体现了民办高校的灵活性,又确保了办学的规范性。
此外,学校形成特色“123456”党建模式,宿管和保卫人员全部为党员,让“一名党员一面旗”的效应体现在校园每个角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厚植校园文化,凝聚精神力量——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吉林外国语大学凝练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吉外精神:“求公致远,追求百年”的公益精神、“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开拓进取,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严细科学、务实求精”的治学精神。“会通中外、砺志敦材”的校训,“致远、务实、求精”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自律自强、求是求新”的学风。
这些共同构成了吉外文化的核心。在这种文化浸润下,教师敬业爱生成风,学生自律自强成习,“问好制”“养成教育”成为了校园独特风景。
实施人才强校,夯实办学根基——
师资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针对民办高校师资“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性问题,学校实施“高水平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百名博士工程”等人才项目,形成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省级高层次人才46人,高级职称占比51.2%,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7.3%。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一位从海外引进的博士说。正是这种尊重与信任,让大批优秀人才扎根吉外,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继往开来向新程: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再谱新篇
回顾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风雨,遇到过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学校注重前瞻布局、始终保持定力、着力发挥优势、厚植教育情怀,使得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跨越,如今已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吉林省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的摇篮、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世界多元文化融合教育中心。
当下,站在30年的历史节点上,学校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全力冲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填补全国民办高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空白;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之时,成为不拖后腿、勇挑重担的民办高校标杆。
围绕吉林省“对标进位”三年行动计划,学校正联合多所国际顶尖高校,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提升服务吉林向北开放的贡献力;深化“多语种翻译+”战略,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型翻译人才;推进“翻译吉林”工程,让东北亚文化通过吉外学子的讲述走向世界。
2024年11月14日,省委书记黄强到吉林外国语大学调研时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服务吉林全面振兴。
回望吉林外国语大学走过的三十载,不仅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探索到跨越的生动注脚,更是教育工作者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鲜活例证。
面向未来,吉林外国语大学将继续以责任倾注教育,以矢志为国办学的担当,聚力二次创业,建设六大高地,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民办大学道路上笃定前行,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吉外力量。
三十载弦歌不辍,初心如磐;向未来筑梦前行,使命在肩。
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