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注视着“杨靖宇支队”战旗,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曾孙马铖明在近日吉林省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仪式上激动不已,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九三阅兵仪式上,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在现场有感而发,“今天,我是替奶奶和革命先烈们来观礼的。如今,国泰民安,他们的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
“这个展览讲得非常细、非常好,把英雄的故事讲给了更多的人听。舅舅的故事我一直牢记在心,我们要继续把红色故事宣讲出去,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李延禄的外甥女杨丽珍在参观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十四年抗日战争”展区时感慨万千。
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王德泰、赵一曼、李延禄……每一个响亮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十四载顽强抗争,东北抗联以血肉之躯挫敌锋芒,用铮铮铁骨撑起民族脊梁,淬炼出永耀人间的东北抗联精神。
硝烟已逝,精神永恒。抗联后代用各自的方式,共同守护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感动:“人民都还记得他们的牺牲!”
9月14日当天,吉林省举行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仪式,以最高礼遇致敬这面英雄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不朽的旗帜。
一大早,长春市民自发夹道迎接,挥手、拍照,用炽热目光编织花环,向英雄的战旗表达敬意。
当战旗回到爷爷用生命守护的土地,马继志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吉林人民、东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从未忘记爷爷,这让我们全家人倍感温暖。更欣慰于爷爷当年创建的部队,如今发展壮大,在新时代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对于马继志来说,爷爷杨靖宇的名字是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马继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曾经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成为一名军人。1979年,马继志参加了边境战斗,并在战斗中负伤。
像爷爷一样,一直在奋斗,一直在拼搏,这是马继志坚守的信仰。退休后,他从河南来到了吉林这片红色沃土,走进校园、深入社区,用祖父的英雄故事勉励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他始终践行着对先辈的承诺,让英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落地生根。
家风,是刻在族谱上的箴言,更是烙在血脉里的指南针。在祖辈、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中,马铖明、常青等马家的青年一代秉持“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属于自己的旷野上,奔跑出生命的加速度。
“曾祖父当年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我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让红色精神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精神引擎。”马铖明字字坚定。
立志:要把东北抗联精神薪火相传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在吉林省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第一支成军级建制的抗日武装——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吉林省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
东北抗联将士们,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路军的战士们英勇作战,屡次痛击日伪军,被日本关东军惊恐地称作“满洲治安之癌”;
王德泰骁勇善战、智计百出,“具有一种能够准确地透视人们心灵深处的惊人能力”,人称“东满一只虎”;
……
东北抗联的14年艰苦卓绝斗争,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红色基因、激扬天地正气,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童长荣外孙郑卫胜被聘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小时候,外婆常常给我讲述外公的故事。那些故事,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我人生的精神指引。”
郑卫胜告诉记者,为了追寻外公的足迹,他曾经到安徽、上海、河南等地,更是多次来到吉林汪清。在这里,他看到了以外公名字命名的小学、街道、村庄,这令他感动之余,更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人们从未忘记过他,作为展览顾问,我将尽我所能,为展览提供真实、准确的历史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吉林近现代史,了解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前不久,记者在陈翰章烈士陵园见到了陈翰章的外甥鄢成。他担任该陵园管理员十余年,始终坚守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当年,抗联将士们缺衣少食,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严寒酷暑。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倍加珍惜。”说到这里,鄢成哽咽着。
真正的缅怀是行动,最好的纪念是传承。从日常接待到主题党日讲解,鄢成始终秉承着“讲好红色故事就是最好纪念”的信念,让东北抗联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烽火硝烟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止;
英雄背影远去,但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
经历风雨洗礼,东北抗联精神不仅在抗联后代的血脉中奔流不息,更在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赓续传承,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