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的磐石,秋晨的阳光带着几分肃穆,轻轻落在靖宇广场的纪念雕像上,也映照着10位东北抗联、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英烈后人的脸庞。马铖明、关恒、郑卫胜、王兆乾……一个个名字背后,连着杨靖宇、魏拯民、童长荣、王德泰等镌刻在民族丰碑上的英雄。
今天,他们共同参加了吉林省勿忘九一八暨2025年全民国防教育月重要活动,从响彻天空的防空警报声到直面历史伤痛的画面,从追忆先辈到叩问当下,他们用最真切的感悟,让英雄精神在这一天有了更滚烫的温度。
站在主场活动现场,置身于庄严肃穆的场景中,魏拯民曾孙关恒油然而生强烈的使命感。“当警报声响起,我仿佛被拉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太爷爷魏拯民在白山黑水间,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抗击日寇的身影。”关恒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先辈精神的重任。“我要将太爷爷的故事、东北抗联精神,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份热血与信念,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作为童长荣的外孙,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满是崇敬与感慨。外婆曾讲过外公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游击队、用日语策反日军的故事,直至1934年为国捐躯。每当想起这些,再看到如今强大的国家,就更懂抗联将士牺牲的价值。”郑卫胜动情地说,“现在我做红色文化研究,挖掘史料、传播精神,不为别的,就想守住这份历史记忆。这是我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必须扛起的责任。”
伴随着正午阳光,英烈后人们回到长春,走进万达影城观看影片《731》。回望历史,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
从影厅走出来的杨靖宇曾孙马铖明眼圈泛红:“2个多小时的电影,让我无数次流泪。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罪行和中国人民所作出的流血牺牲绝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我们一定要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教训,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这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当‘九一八’的警报再次响起,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的伤痛。”陈翰章后人吕露华激动地说。当被问到观看电影《731》后的感受时,她的声音更是数度哽咽,“这部电影,以直观的镜头揭露了侵华日军731部队反人类的暴行,每一帧每一幕都触目惊心。电影不仅是缅怀逝者,更是警醒后人。历史不容遗忘,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以史为鉴,守护当下的安宁。”
许洪一之孙许富伟全程流着泪看完了这部电影。他说,“影片让我对那段黑暗的历史有了直观了解。银幕上那些受害者连名字都没有,只剩编号。我们的同胞被迫承受残酷实验的情节,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作为英烈后人,我要尽我所能,将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今天观看《731》,让我悲痛万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深知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隋金山曾孙隋昊轩站得笔直。“作为英烈后人和新时代青年,我将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奋斗,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隋昊轩话语铿锵。
马仁兴之孙马兆贤走出影院时,还在回想爷爷生前的嘱托。“爷爷总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最盼的就是‘和平’二字。”他抬头望着长春傍晚的晚霞,轻声说,“我打算带家人再看一遍这部电影,让他们坐在影院里感受历史的重量。以后,我还要把爷爷的军功章一一整理好,给孩子讲每一枚军功章背后的战斗故事,让他知道,‘保家卫国’从来都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刻在咱们骨子里的责任。”
从靖宇广场的晨光,到电影院的光影,英烈后人们的话语没有华丽辞藻,却像带着温度的火种。他们把先辈的故事装在心里、讲给他人,让英雄的精神,在吉林大地继续传递滚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