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吉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红星照耀中国·翱翔长空”网络主题活动顺利举行。活动团队循着红色足迹,追溯峥嵘岁月,在吉林大地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翻开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史册,吉林有着浓墨重彩的篇章。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亦称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如同播撒在吉林大地上的一颗“种子”,为后来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根基。
此次活动便以这颗“种子”为起点,邀请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行业垂直媒体、省内媒体及军事航空领域网络名人组成采风团,深入通化、长春等地,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在观察中感受传承。
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如钢铁巨龙般横跨两国界江。70多年前,大桥承担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及其作战物资的运输任务,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在这座见证了历史的大桥旁,通化市公安局二道江区分局办公室主任李玮对采风团成员说:“当年,我爷爷仅留下一封遗书就匆匆奔赴朝鲜战场,家人直到看到遗书才知道他已随部队启程。如今,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他的精神。”
李玮的讲述,让采风团成员深受触动。中国青年网记者夏烯然说:“我们要铭记这份厚重的历史,更要将先烈的精神转化为奋进的动力,让红色基因焕发新的光芒。”
50米长、4米高的巨幅水墨壁画带给人的震撼,也许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
当采风团来到位于通化市的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幅《白山黑水抗联魂》巨幅水墨壁画。3000多个人物组成的“群山”,恰似当年东北抗联将士与百姓,紧紧凝聚在一起。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14年里,东北抗联将士坚持作战,用生命诠释了信仰与坚守……”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马会凤在现场介绍起那段峥嵘岁月。
聆听讲解后,中国网记者在报道中写道:“杨靖宇、赵尚志等抗联将士的英雄事迹,感染着采风团的成员,让大家最直观地体会到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和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通过系统梳理以及观看史料、图片、实物的展示,让采风团对东北老航校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采风团成员围在展柜前,有人拍下当年教材的封面,有人驻足凝视东北老航校搬迁路线图。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藏着中国航空事业“从0到1”的艰辛,也藏着“航空报国”最本真的模样。
人民网记者李洋发文感慨:“感受吉林人民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续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振兴诗篇。”
自媒体人马妍表达了她的心愿:“希望通过我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之前的红色点位是“回望过去”,那么接下来的行程则是采风团对“未来”的探访。
从新民大街到长光卫星,从筑梦星辰航天文旅馆到低空飞行服务指挥中心,每一个地方都在诉说东北老航校的“创新基因”,如今已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成为支撑吉林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经济晚报记者在报道中总结:“如今的吉林,已在航空领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奏响产业振兴的强音。”
央视网记者也在报道中表示:“吉林航空发展史的每一道航迹,都是中国蓝天事业从‘破冰起航’到‘展翅领跑’的鲜活注脚,更是中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缩影。”
随着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正式启幕,采风团也走进航展现场,沉浸式体验航空展的独特魅力,直观感受吉林的蓬勃生机。
图片、视频、文字……采风团成员“火力全开”。
央视网记者以《翼展长春|秋高气爽,向长春出发!》为题发布新闻报道,邀请全国网友“共同见证这座航空之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向长春出发!”
自媒体账号“应旺”连发6图并配文字:“在这里,航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课本知识,而是能亲手触摸、亲身参与的鲜活体验。”
自媒体账号“青蜂侠”开启“刷屏模式”,用一句“长春航展除了引擎声就是哇哇哇”生动呈现了航展的火爆与震撼。
央视网记者还以《“航展+”赋能解锁城市文旅与产业融合新图景》为题,深度剖析了长春如何以科技与文旅双向赋能,促进产业发展。报道中记者感叹:“航展已不只是科技与飞行的展演,更成为激活城市活力、推动产业跃迁的新引擎。未来,相信这片‘蓝天舞台’将持续书写航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篇,让‘翱翔长空’的魅力永驻长春。”
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芒。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昭示着吉林正以昂扬姿态,在航空强国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