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当秋日的第一缕阳光擦亮城市天空,白城三合路早市已然苏醒。整洁的摊位依次排开,鲜嫩的蔬菜水灵灵地堆成小山,活鱼在盆里溅起水花,色泽诱人的熟食、刚摘的水果、地道的手工面点……每一处细节都写着“新鲜”与“生机”。
“这里以前是一片废墟,围挡拆掉之后地面硬化,变成了如今的三合路早市。”曾经在路边摆摊的张果,如今搬进了规范市场,有了固定摊位,还有专人负责保洁。“环境好了,顾客买得舒心,我们卖得也开心。”他笑着说。
年初以来,白城市把“民之关切”作为“行之所向”,将围挡专项整治纳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我们聚焦群众关切的‘围挡乱象’问题,着力解决‘围而不建’‘围大建小’‘久围不拆’等问题,最大限度拆围、退距、惠民,做到还路于民、还绿于城、还利于商。”白城市城管局市容科负责人李赫楠说。
专项整治开展以来,白城市城管局摸排各类围挡360处,拆除围挡161处,优化提升围挡17处,释放和盘活场地空间83.5万平方米,建成临时停车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便民利民设施17处,城市空间焕新颜,民生福祉再升级,实现了城市治理与民生改善“双提升”。
以“精准拆改”释放城市空间。针对围挡“围而不建、建而低效”问题,建立“分类治理+动态监管”模式。对超期围挡、违规围挡坚决拆除,如长期占用的“僵尸围挡”,终结群众反映强烈的“遮丑墙”乱象;对工程围挡实施通过优化布局、美化外观,减少视觉压抑感,让城市街景更通透。建成临时停车场,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利用腾退空间建设口袋公园,改造小微绿地,形成“推窗见绿、转角遇景”的生态网络。
以“多元共治”破解治理难题。坚持“部门统筹、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路径,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围挡整治提质增效。通过建立“动态巡查+协同处置”机制,整合部门资源与属地力量,对围挡问题实施全流程跟踪管理,确保问题发现及时、处置高效。民生热线积极登记市民监督,形成“全民找问题、专业抓整改”的良性互动,推动群众关切问题快速响应、有效化解。
以“长效管控”筑牢治理根基。专项整治坚持标本兼治,既解决突出问题,更注重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围挡设置规范化标准,明确管理要求,杜绝“一拆了之”。强化源头管控,要求施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从规划阶段规避空间闲置风险。
如今,曾经的围挡“堵点”已变为城市“亮点”:夜市的设立激活了地摊经济,临时停车场有效缓解区域停车压力,口袋公园成为老人晨练、孩童嬉戏的“幸福空间”,小微绿地更以“毛细血管”式绿化激活城市“微循环”。
“我们将压实属地责任,把已整治完成的围挡日常管理落实到权属单位的具体岗位,进一步提高围挡标准,及时制止垃圾乱倒、‘小开荒’等行为,防止问题反弹。”白城市城管局副局长林树龙说,他们将围挡管理纳入“街路长制”和城市管理快办机制,定期巡检,督促整改,确保管出规矩、管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