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31国道如一条彩色的丝带,缠绕在吉林省1438.7公里边境线,216个边境村正上演着新时代的大美图景。从长白山的松涛阵阵到图们江的浪花滚滚,从鸭绿江的晨雾到珲春的朝霞,吉林边境村,用4年时间交出一份亮眼答卷:人口回流超2万,一个个边境村变身“网红打卡地”。
这不仅是发展模式的革新,更是边疆治理的升华。吉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自2021年起,年年将边境村工作列入省委常委会首要任务,专题研究、实地推进,强力推动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如今,边境村里响起创业者的笑声,G331沿线崛起特色产业带,41个零碳示范村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真谛。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因地制宜发展边境贸易、特色产业。”
今年上半年,边境县市以320.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5.7%的增速,在边境线上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乐章,农民们用智慧耕耘黑土地,将人参、蜂蜜、蓝莓、灵芝编织成动人的产业锦缎。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要振兴,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我省着力支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壮大人参、五味子、中草药、特色果蔬等特色种植业和肉牛、冷水鱼、林蛙、蜜蜂等特色养殖业发展,持续优化边境村特色种养结构。
为加快推进边境村乡村特色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我省依托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在沿线109个边境村,打造28个抵边特色产业园,大力发展边境旅游、口岸经济等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二、三产业,做到产业留人,加密加强抵边一线节点。重点打造六道沟硅藻土园区等4个工业园区,防川、太极湾等17个旅游园区,圈河口岸、南坪边合区等7个边合加工和边境贸易园区。
在临江市苇沙河镇的南部,有一个被青山绿水紧紧环抱的美丽村落——白马浪村。近年来,白马浪村以五味子特色种植产业为核心抓手,深耕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条,让这片山水环绕的土地持续焕发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目前,全村五味子种植户占比超98%,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平均亩产较周边乡镇高出800斤,2024年最高亩产更突破5000斤,白马浪村与北药集团深度合作,签订五味子收购协议并建成“吉林省北药中药制药集团五味子种植基地”。村里承接饮片初级加工业务后,产业从原料供应升级为初级加工,年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万元。
党建春风润边关
治国必治边。
2月28日,省委书记黄强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边境村工作,强调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结合谋划“十五五”规划,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建设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推进基础设施抵边建设,让群众既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舒适、又享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整合落实边民优待政策,更好聚集人气;加强民族边疆史宣传阐释,增强干部群众维护边境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边境村工作明确了重点任务和重要抓手。
边境村的产业好不好,环境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强不强。我省边境村持续强化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作为贯穿边境村治理的一条主线,着力提升边境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边境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边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边境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强化结对帮扶,农业农村部区域协作促进司多次一线指导。502家中省市县包保单位结对帮扶边境村,派员常态化驻村工作,强班子、兴产业、引资源,投入2.5亿元建设产业项目284个。
为了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发展边疆经济,扩大沿边开放,我省广泛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组织各相关单位协同发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力量,扎实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万企兴万村”吉林行动深入实施,动员带动383家民营企业投资3.3亿元,落地项目45个。深化浙吉对口合作,浙江11个市援建15个边境村,总投资1.5亿元。
走进美丽的南山村,一栋栋房屋白墙蓝顶,路边蓝白相间的栅栏整齐划一。南山村位于珲春市马川子乡东南部,距中俄边境线1.44公里,曾经是个贫困落后的边境村,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村里的现代设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项目,由山东寿光农控集团投资建设,建设日光温室226个、拱棚51个,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化调温设备等,是一个集农业生产、示范与推广、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
最美公路串珠成链
有着“最美边境公路”之称的G331国道,如一条金线,串起了我省216个如珍珠般的边境村。金秋时节,这条美丽的边境画廊,沿途村落像散落的调色盘,上天村的稻田泛着金光,漫江村的木屋升着炊烟,果园村的打糕透着香甜。去年边境村接待游客超过450万人次。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与辽宁省交界,素有“塞上江南”之称。G331国道吉林段的东端起点,就在集安市的浑江口大桥。进入秋季以来,集安市逐渐进入旅游高峰,五女峰、“大吉他”广场,游客如织,摩肩接踵,成为游客“打卡”之地。
集安市坚持以集聚人气为导向,依托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串联沿线景区景点、特色村落、遗址遗迹,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鸭绿江畔·二十八村”最美乡村特色品牌。根植于高句丽历史文化、鸭绿江渔猎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抗美援朝红色文化等人文底蕴,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标准,凝练出“下解放·援朝首渡”“钱湾·果宿”“下活龙·渔坞”“永泉·同心里”等形象元素,令各边境村焕发新的生机。
集安市城东街道下解放村临近G331国道,立足“援朝首渡”核心IP,领办“红之宿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整合闲置房屋分批改造红色民宿105间,建成抗美援朝红色广场、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抗联纪念馆等红色地标,配套建设主题展馆、拓展训练基地、演艺中心等11个功能场所,融合朝鲜族民俗、边境风光开发研学课程,赋予旅游产品精神内核,逐步形成“吃住游学购”一体化产业链条,2024年吸引游客4.7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20余万元,“抗美援朝第一渡”成功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
当暮色为长白山镀上金边,216个边境村的炊烟袅袅升起,晚风掠过金色的稻田,这不仅是丰收的欢歌,更是一个边疆省份向时代交出的答卷:让每寸国土都成为幸福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