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架战鹰掠过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上空,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
这场为期5天的蓝天盛会,以235.8万平方米的展场规模、200余家参展单位的全产业链布局、空军“八一”和“红鹰”等表演队的惊艳演绎,不仅刷新了观展人数与全网热度的纪录,更以“航展+”的融合发展模式,让“东北老航校”的精神基因与新时代的空天梦想深度交融,为吉林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硬核装备与全民科普的双向奔赴
空中舞台上,空军“八一”“红鹰”“天之翼”等表演队的特技飞行如空中芭蕾,俯冲跃升间画出家国情怀的轨迹;歼-20静态展示、双发大型飞翼式无人机亮相,与“吉林一号”卫星技术相映成辉,勾勒出中国空天事业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壮阔历程。
地面展区里,科普研学馆15组体验项目,让青少年在航模拼装、模拟飞行中触摸科学梦想。“以前觉得航空离生活很远,现在孩子每天都念叨着要当飞行员。”长春市民杨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在航空展现场,一室内展馆区人气火爆,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担当”——模拟跳伞体验区内,20台跳伞模拟器不停运转,观众有序预约排队,沉浸在“跳伞”的兴奋中。“虽然等了很久,但孩子穿上跳伞装备腾空的那一刻,我觉得值了!”从北京专程赶来的陈先生,带着儿子一早就来排队。他表示,戴上VR设备,体验空中操纵伞具、精准降落的全过程,让观众从“仰望”变成“触摸”。
空间蝶变与服务升级的全域赋能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现在不仅有展馆,路网和商业配套也越来越全。”家住蓝天公园附近的居民刘大爷见证了长春西部的巨大变化。
的确,航空展的持续举办,正以看得见的速度重塑长春的城市肌理——昔日的城中村,如今已蜕变为集展览、体验、科普、文旅于一体的国际航空博览城;3.65万平方米的航空文化展示中心作为永久场馆,让“永不落幕的航空展”成为现实;蓝天公园让市民常态化感受航空文化……
城市服务的温情渗透在展会的每一个角落。机场、火车站的文旅服务驿站里,航空主题打卡装置与志愿帮扶温情交织;300余名志愿者穿梭在展馆内外,提供路线指引、应急帮助等贴心服务;交通接驳专线高效运转,让观展之路更加顺畅。这种服务升级已转化为长效机制。
航空文化更成为城市的独特标识。红旗街54路有轨电车化身“移动航空博物馆”,新民大街的航空主题街区铺展百年航空史,肆季南河的光影水幕秀再现战机翱翔场景……夜晚的文化广场上,2025架无人机以夜空为画布,演绎从孩童梦想到太空翱翔的成长故事,每一次画面变幻都引来观众的惊叹与掌声。
展会效应与长远布局的深度衔接
航空展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产业资源集聚、发展势能释放的新起点。
在航空产业领域,展会形成的“磁场效应”正持续释放:200余家参展单位带来的产业链资源加速集聚,推动长春构建起天上“卫星星座”、地上“航空产业”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低空经济成为最具潜力的“新蓝海”。本届航空展上,吉林省翼启飞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集无人机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展。“期待借助展会平台拓展合作,携手共推航空事业创新。”公司副总经理于抒昂说。
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长春已构建起完善的产业生态:低空行业大模型“紫东长空”提供决策支撑,“低空云”保障算力需求,6座智能无人机巢已应用于电力巡检、消防应急等领域。净月潭Evtol观光项目的首飞成功,开启了“低空+文旅”的全新场景。
“航空热”正持续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强劲动力。在航空展现场,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3个展位前始终排着长队。工作人员手里的《四时俱好是长春——2025长春航空展文旅畅游攻略》刚摆出来就被一抢而空。“我想去的景点、想吃的美食,手册里全有。接下来,就照着手册逛遍长春!”来自安徽的游客杜亚东举着刚领到的攻略,笑得特别开心。
随着航空博览城常态化运营,以及“航空+生态”“航空+红色”等特色线路的推出,“看航展、游吉林”正成为新潮流,让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价值。
战鹰归巢,梦想续航;盛会落幕,征程新启。
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以蓝天为媒,不仅展现了中国空天事业的硬核实力,更书写了“以展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聚人”的吉林答卷。如今,吉林正以航展为翼,向着产业强、文旅兴、城市美的未来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