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以“绣花功夫”编织智慧春城

——“深耕历史文脉 赋能城市更新”系列观察之一

本报记者 刘岸松 张和力

“新民市集”火热开市,“潮汐式步行街”人潮汹涌,市民、游客不时驻足欣赏非遗技艺,或者选购“老字号”商品;口袋公园里老人闲坐话家常,孩童嬉戏追逐,热销的咖啡店门前排起长队。

新民大街的持续火热,不仅在于其焕然一新的面貌,更源于长春因地制宜地破解城市更新难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崭新范式。近年来,长春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先后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和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等工程,使更新成果可观可感,并逐步积淀出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长春市创新融入现代韧性城市理念:智慧化改造地下管网、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优化道路、交通、环境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安全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广泛发动市民参与改造设计与后续管理,使城市更新既有民生厚度,又有文化温度,更显治理智慧。

“看不见”的韧性让城市更安全

7月末的雨夜,新民大街与清华路交会处,长春城市设施建设集团项目经理姚小亮穿着雨衣蹲在收水井旁,手电筒的光束穿过雨帘——雨水正贴着网格迅速下泄。“往年这里积水时,公交车都得绕道而行。”他敲了敲井盖,“我们在此次改造中修建了雨水提升泵站,这几天连续遭遇强降雨,泵站运转良好,收水井一次没堵过。”

同时,新民大街修建的异形排水口完善了低洼路段的排水功能,曾经杂乱分布的管线井也有了自己的编号,不仅能精准定位,还能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管理与维护。

傍晚的伊通河回忆岛景观桥,是长春市民遛弯的好去处。从这里再往南,4座智能拦河闸依次排开,实时监测流量,并可远程控制河闸。上游清理污染底泥,城区铺设120公里污水干管,将直排河道的污水引入处理厂。经过综合治理后,防洪能力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与伊通河综合治理,仅仅是长春市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里子”工程的缩影。仅2024年,长春市就修补改造了1638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652个居民小区的公共设施。改造水气热排地下管网1453公里。

通过系统推进地下管网智能化监测、排水防涝设施升级和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城市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城市宜居指数、韧性强度与智慧程度大幅提升,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看得见”的智慧让城市更高效

走在1445米长的新民大街上,一个个仿古造型的灯杆引人注目,这是集交通信号灯、照明、监控、紧急呼叫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门前,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剩余车位数量,新增的隔离护栏将来自不同方向的车流分隔开来,有效避免了拥堵……

在景区景点内,搭载着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在空中飞行巡检;在城市道路上空,凭借先进的智能识别技术,无人机快速“锁定”违规堆放的垃圾,让环境问题无所遁形……

这些智慧化场景的背后,是一套覆盖全域的城市治理体系。技术赋能正推动城市管理向“全域感知、智能研判、精准调度”的方向升级,而要真正实现城市治理的“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离不开科学高效的运行架构支撑。

在背街小巷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长春市城市管理局把全市精细划分为263个单元网格,以网格为提升单元,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应急处置方面,“市-区-街”三级管理网络高效协同,市级指挥中心负责宏观研判和应急调度,区级平台统筹资源分配和任务派发,街道落实问题处置和现场核查,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全网联动”的治理效能。

这种“网格化+智能化”的治理创新,不仅体现在城市管理的顶层设计,更渗透到街巷改造的细微之处。新民大街改造前,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局长信箱”、社区议事厅收集群众意见,决定口袋公园位置、花境品种;改造后,沿街商户与所在城区签订“门前五包”自治协议,“街长+城管+志愿者”混编上岗。市民刘女士感慨:“以前改造是‘你看我做’,现在是‘我们一起做’。”

“摸得着”的改变让城市更亲民

早上7点,市民宋先生已经推着婴儿车穿过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原伪满司法部旧址)的庭院。几个月前,这里还被2米多高的灰色围墙包围,行人只能远远望一眼建筑的檐角;如今,围墙被拆除,草坪顺势铺到人行步道边。

“以前像参观博物馆,现在像逛自家院子。”宋先生感叹。而这正是长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城市更新首先要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幸福”。

新民大街拆除沿街院落围墙,将释放出的4.5公顷绿地打造成了13个口袋公园,开街后首周日均客流量就达到3.2万人次,是改造前的五倍。

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经过全面升级改造,以“艺术+生活”的创新理念华丽亮相,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人民广场拆除围栏,新增地下通道,配套“人民咖啡馆”等文创空间,增强市民参与感。

变化不只发生在这几处。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8月底,长春市对700多处围挡进行了整改,释放了290多万平方米的城市空间。除此之外,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环境提升等工作,利用边角地、未用地等废弃空间建设口袋公园,增加栈道、健步道等便民设施,让“推窗见景、出门见绿”成为市民生活“标配”。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城市广场焕新,从交通动脉疏通到地下管网升级,从水脉污染防控到河岸绿廊贯通,长春把城市更新的“大文章”,落实成市民看得见的改变、摸得着的幸福,让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生活,在长春的每一条街道延伸。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