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三农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吉林农业大学,去探秘科技转化的“吉农模式”——

丰收节里“亮”出新成果

本报记者 任胜章

金秋九月,黑土地上稻浪翻滚、玉米挺拔、大豆摇铃,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9月19日,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内迎来一场农业科技盛会——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全国科普月农作物品种展示推介。这不仅是一次科技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一场产学研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签约现场火热

四个品种转让额超四千万元

上午9时,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同声传译厅内气氛热烈。“4475万元+”——当大屏幕显示学校与三家种业企业就玉米、花生等四个农作物新品种达成转让协议,现场响起阵阵掌声。这一数字,创下了该校近年来品种转让金额的新高,也成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中一抹亮眼的科技亮色。

该校负责人表示,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粮安战略和吉林农业发展为使命,坚持“育好种、推良技、做示范、促转化”一体推进,不断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充分肯定了吉林农业大学为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称其为“吉林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乡村振兴的服务者”。

来自赞比亚的留学生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的丰收节,太令人震撼了。吉林的农业技术很先进,我希望能把这里的好品种、好技术带回家乡,让他们国家的农民也能种出这么高产的作物。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还有50余人,他们认真记录着每个细节,不时与身边的农技专家交流。

田间品鉴“鲜”入为主

科技小院矩阵覆盖全省

走进吉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这里,才是真正的“主场”。

十余口电饭煲沿田埂排开,热气腾腾、米香四溢,刚刚收获的新米正在现场蒸煮。来自省内外的企业代表、种植大户和“乡村头雁”们一边品尝,一边询问品种特性和栽培要点。“这个稻米品种抗倒伏怎么样?”“豆子蛋白含量有多少?”……农学院的师生们站在田边一一解答。

不远处,软枣猕猴桃果香清新,多口味牛肉干香气扑鼻,展示了学校在果蔬栽培、肉牛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那片整齐划一的品种示范田——水稻低垂、大豆饱满、玉米壮硕,呈现出一派扎实的丰收图景。

这些品种背后,是该校近年来构建的以“综合试验站+科技小院+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乡村振兴培训基地”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网络。目前,学校已在全省设立科技小院96个,实现市州全覆盖,并辐射至全国5个省区,覆盖人参、食用菌、玉米、肉牛等20多个农业特色领域。一批批吉农师生常年“驻院进村”,把课堂搬进农田,将成果送进农户。

榆树市东玉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卢立国兴奋地说:“我们合作社去年试种了吉农提供的玉米新品种,每亩增产200斤以上。今天又来了解大豆新品种,准备明年扩大种植面积。”

“十年磨一剑”

成果转化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吉农模式”应运而生。

吉林农业大学以“创新+转化”双轮驱动,服务国家种业振兴与粮食安全战略,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品种培育—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

目前,学校已建成以“三江实验室”为前沿探索引擎,以“东北亚特色种质资源保育与创新中心”为核心枢纽,以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40余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为支撑的种业创新矩阵。聚集了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为引领,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的300余人创新团队。在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粮育种上取得显著成效,三大作物推广面积分别占全省的20%、25%和15%,其中“吉农大667”水稻品种食味品质媲美国际优质米。同时,在人参、食用菌、蓝莓、肉牛等特色物种育种上突破不断,如建成世界最大人参种质资源库,选育品种占国内90%以上市场;成功克隆中国首例延边牛。

通过成果转化与推广,学校年推广新品种面积超500万亩,近年来技术累计增收超200亿元,近期4个新品种转让额超4475万元,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吉农力量”。

食用菌技术推广创造百亿效益;人参栽培技术覆盖5000大户、50万亩农田;白鹅产业带动企业8家、合作社30余个,推广白鹅500多万只……

“农业科技工作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写论文,更要到田野里解难题。”这句话已成为这些科技人员的普遍共识。

科技赋能农业

吉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试验基地,随处可见师生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记录作物生长数据,有的在给农民讲解种植技术,有的在与企业代表洽谈合作。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课堂延伸到了黑土地的每个角落。

这支扎根黑土地的科技队伍持续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围绕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培育更多优良品种,研发更多实用技术,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力度,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吉林大地上开花结果。

丰收节活动如火如荼,科技助农脚步从未停歇。参加丰收节的人们带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明年的期待陆续离开,而这些科技人员又回到了各自的岗位——有的回到实验室继续攻关,有的准备明日下乡指导,有的开始整理刚刚转化的科技成果……

这片沃土之上,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绘就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吉林农业大学以其扎实的科研实力和务实的为农情怀,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为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