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市州·白城

五年攻坚筑牢吉林西部生态屏障

本报讯(记者刘一潼)白城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缘,作为北方防沙带重点区域,曾长期受风沙侵袭、土地盐碱、气候干旱等生态问题困扰。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通过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和全民参与,实现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记者从白城市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自2021年起,白城市通过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累计完成各类造林85.03万亩、村屯绿化美化2209个、廊道绿化1646.3公里;治理草原85.32万亩、修复湿地63.04万亩。

五年来,白城市已初步构建起“带、片、网”交织,“乔、灌、草”结合的立体化生态防护体系。通过持续推进林草湿生态空间治理与国土绿化美化,全市正加快形成农田林网化、道路河湖林荫化、村屯林围化、城镇园林化、草原集约化、荒山荒地全绿化的高颜值生态连通格局。如今,白城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降水量连续三年突破500毫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96%。

造林绿化方面,白城坚持全民参与,连续推进两轮“植树造林三年计划”,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的9.48%提升至现在的10.12%,增加了24.79万亩。在白城市林科院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培育出了黑美人松、美人杨等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让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事半功倍。目前,乡土树种良种使用率达100%,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了92%。连续10年开展“万人万亩植树造林日”活动,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同时,白城注重廊道绿化、村屯美化、城市添绿和防风固沙,围绕道路、村庄、城市空闲地等推进“应绿尽绿”,建设口袋公园和农田林网,实施三北防护林、草原恢复治理等重点工程,构建科尔沁防风固沙带,持续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

草原治理方面,采取“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作”模式,对全市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草场实施系统性治理,建成高标准人工牧草基地12.22万亩。根据盐碱化程度分类治理,通过围栏封育、禁牧管控、人工种草等方式,治理退化、沙化、盐渍化“三化”草地与退化草原修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

湿地修复方面,以向海、莫莫格、包拉温都、嫩江湾等重要湿地为核心,通过生态补水、植被补植等措施改善湿地环境。全市已建成11处自然保护地,初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显著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