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版:市州·长白山

文旅勃兴绘就生态发展新画卷

——写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20年之际

本报记者 孙双 孙寰宇

2019年的翠湖小区。王智超 摄

9月27日,参加第八届环长白山森林自行车赛的选手竞速骑行。王智超 摄

2019年长白山森林马拉松。王智超 摄

中华秋沙鸭。王智超 摄

“小天池”之秋。 高鹏飞 摄

2023年的长白山池北区。王智超 摄

秋天的长白山。 王智超 摄

十五道沟。 王智超 摄

“仙境”。张延春 摄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春华秋实。

自2005年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在这片承载着“神山圣水”美誉的土地上,始终坚守“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初心使命,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以铿锵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从粗放开发到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蝶变。

如今的长白山,不仅是生态屏障坚实稳固的“天然氧吧”,更成为四季客流如织、业态丰富多元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共振中,长白山正以势不可挡的气势,书写着东北振兴背景下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壮丽篇章。

破局蝶变:

从“一季旺”到“四季火”,旅游业态实现跨越式升级

回溯建区之初,长白山旅游尚处于“看天吃饭”的粗放阶段——交通梗阻制约客流,旺季仅集中在夏季,冬季景区门可罗雀;游客目标单一聚焦天池,遇坏天气便当日折返,“旅长游短”的困境亟待破解。

二十年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以战略眼光布局旅游产业,通过“强主业、育新态、补短板”,推动旅游业态完成从“单点观光”到“全域体验”的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在长白山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开启了北、西、南旅游客运封闭运营的新纪元,不仅创下年旅游人数破百万、跻身“中华十大名山”的佳绩,更成为吉林省旅游板块首家上市公司、东北地区景区类首家上市公司,完成国家级道路旅客运输标准化一级达标,树立起山岳类旅游客运安全的行业典范。

在“山门下移、分时预约、厕所革命、全域旅游”等重大攻坚中,公司锤炼出“攻坚克难”的企业文化,践行“绿水青山、冰雪旅游、惠民政策”理念,成功培育出恩都里、云顶市集、雪绒花、和平山地运动公园等一批新兴业态,彻底打破“冬冷夏热”的产业困局,让“长白天下雪”的品牌响彻全国,“冬夏两旺”的旅游态势日益繁荣。

如今,公司托管业务已延伸至西藏纳木错、延边梦都美、露水河林业局国际狩猎场等区外项目,实现了从传统东北国企向一流现代综合性旅游企业的转型,“股份效率”“股份速度”“股份质量”成为长白山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注脚。

“以前总听说长白山是‘神山圣水’,来了才发现这里的玩法比想象中丰富太多!”在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的文创市集前,来自江西的游客王小和手里捧着长白山特色木雕,脸上满是惊喜。她指着周围琳琅满目的非遗手作、创意饰品说:“从高端民宿到特色小吃,再到萨满祈福巡游,一天根本逛不完,这趟真是不虚此行。”

作为长白山盘活烂尾资产的标杆项目,恩都里的“蝶变”堪称文旅融合的典范——其前身为“祚荣府旅游商业综合体”,因资金链断裂闲置多年,2024年初,长白山管委会通过破产重整、股权协调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将其升级为集高端住宿、创意餐饮、非遗演艺、夜经济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消费目的地。项目总体规划22.8万平方米,一期涵盖60余家特色商铺、16家创意餐厅、500间中高端民宿客房,90%为“首进长白山”品牌,杏花堂、贝勒爷满族火锅等餐饮品牌人气爆棚。

2025年6月13日恩都里开街以来,仅55天就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日均客流稳定在1.2万人次,峰值达3万人次,目前,接待游客已经突破了百万人次。夜幕降临,“梦幻巡游+璀璨烟花”点亮长白山22℃星光夜,呼麦、马头琴演奏、火舞表演轮番上演,让游客“留下来、慢下来”,成为长白山“夜经济”的核心引擎。

“在即将到来的‘十一’小长假,我们精心打造了‘国潮奇妙夜’项目,希望给游客带来惊喜。”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划事业部负责人鲁超楠介绍:“为了更好地迎接2025至2026年的雪季,恩都里将继续推出‘猫冬’生活第二季,届时,将有非常多的冰雪娱乐产品在我们的项目上呈现,欢迎广大游客来体验‘长白天下雪’的魅力!”

旅游产业的升级,体现在“全季产品”的丰富供给上。如今的长白山,早已告别“夏季看天池、冬季赏雪景”的单一模式,形成“春观花、夏避暑、秋赏叶、冬戏雪”的全季旅游体系:

——春季,湿地花海与冰雪残韵相映成趣;

——夏季,聚龙火山温泉部落成为避暑康养胜地,皇冠假日酒店作为长白山旅游股份公司首个融资项目,自2017年建成以来网评始终保持4.9分,暑期、雪季入住率达80%,年平均入住率60%;

——秋季,层林尽染的山林间,“天池云路登山赛”等知名赛事吸引着众多户外爱好者;

——冬季,雪雕版“云顶天宫”“青铜门”成为《盗墓笔记》粉丝的打卡地,和平滑雪场泰格岭山地公园、雪绒花雪乐园等则让游客尽享冰雪运动的乐趣。

基建赋能:

立体交通打通“动脉”,民生与产业同频共振

“二十年前说去长白山,感觉路途遥远;现在沈白高铁马上开通,从北京4个多小时就能到咱这儿,听说将来还能开通直达上海、天津的车次,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即将通车的长白山高铁站台上,当地居民李德福望着锃亮的铁轨,语气里满是感慨。他的话,道出了长白山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变迁——这正是长白山旅游产业腾飞的“关键密码”。

二十年来,长白山管委会以项目建设为战略支点,累计投资超千亿元,构建起“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长白山机场吞吐量逐年攀升,敦白高铁早已通车,沈白高铁于2025年9月28日正式运营,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G331)长白山段公路改扩建工程同步完成!立体交通彻底破解了“旅长游短”的困境,游客停留时间显著增长,更带动了民生福祉与产业发展的双向提升。

“以前,冬天大雪封路,游客来一趟要辗转好几天,酒店入住率常不足30%;敦白高铁开通后,冬天滑雪的游客比夏天还多,春节前一个月房间就订满了!”深耕酒店行业十余年的金水鹤酒店总经理杜微,对这种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她回忆道,早年游客来长白山“只为看天池”,遇坏天气当天就走。如今游客见面常问“萨满表演几点开始”“市集有没有特色小吃”,需求从“单一观景”转向“文化体验”。为顺应变化,酒店增设亲子房、康养房,推出“住宿+演艺”“住宿+滑雪”套餐,即便游客没看到天池,逛恩都里、游“金1172”演艺城也能尽兴而归。

交通的升级,更带动了民生工程与产业配套的全面完善。据长白山管委会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长白山管委会同步推进棚户区改造,让千家万户住进新居;建成长白山中心医院,大幅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全区11所中、小、幼学校实现教育设施现代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筑牢民生根基。

在餐饮领域,朝鲜族餐饮、东北铁锅炖、人参鸡汤等特色美食形成系列,全区餐饮业经营主体达1400余家;住宿方面,从皇冠假日等高端度假酒店,到森林木屋、房车露营地,再到恩都里的主题民宿,现有床位约4万张,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原以为关外塞北是‘原始风貌’,没想到住得这么现代时尚!”来自广东的游客乔乔刚在酒店办理完入住,就被房间里融入花栗鼠、梅花鹿等本地IP的装饰吸引,“用‘长白山一机游’平台能直接订门票、约导游,服务比想象中贴心,这趟旅行太惊喜了。”

智慧营销:

擦亮世界级品牌,文旅融合释放生态红利

“2024年,长白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40.88万人次,同比增长24.1%,是建区之初的6倍;国内游客达1028.41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36.24亿元;2025年1月至8月,全区投资增速达66.7%,创历史新高……”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长白山管委会在品牌营销与智慧服务上的持续发力。

为让长白山“走出深山、走向世界”,长白山管委会构建“五维一体”宣传格局: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吉林日报社、吉林广播电视台等合作,打造“直播+短视频+主题报道”的传播矩阵;邀请旅届网、文旅中国等行业媒体解读产业价值;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组建新媒体矩阵,培育本地达人,让旅行社、摄影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文旅代言人”;与马蜂窝、携程等OTA平台合作,通过大数据推送精准触达游客。

同时,长白山管委会还成功举办了“T20”世界旅游名镇联盟长白山峰会、吉林省旅游发展大会、“8・17稻米节”等活动,其中,今年的“稻米节”吸引十万粉丝赴约,让长白山从“自然景区”升级为“文化IP”。

智慧服务的升级,更让游客体验“质效双升”。长白山管委会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协同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打造“长白山一机游”平台,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景区内,分时预约、智能导览、无人值守停车场等设施广泛应用,“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不仅守护生态安全,也为游客安全保驾护航。“以前,来景区怕排队、怕不知道去哪玩,现在用手机就能搞定一切,还能实时看天池天气,太方便了!”北京游客张大川一边在平台上预约次日的火山温泉体验,一边称赞道。

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中,长白山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长白山管委会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长白山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打造湿地花海、雕塑公园等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7.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95%,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12万个,东北虎、东北豹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以来,山之泉和润酒店、聚龙火山温泉部落等高端温泉度假酒店集群快速成型,遇见长白山光影体验馆等沉浸式项目加速落地,存量资产盘活与增量项目建设“双轮驱动”,为旅游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展望未来:

锚定世界级目标,谱写东北振兴绿色篇章

站在新起点,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

长白山管委会将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定位,以云顶天宫、慕雪山居、开元森泊等热点IP项目为引领,落实“12510”战略发展目标,通过“三产融合、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完善”三位一体模式,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的国家级示范样板。

长白山旅游股份公司则持续践行“一化四输出”(景区国际化,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文化输出、资本输出)总体部署与“四个一”(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聚焦旅游主业、整合全域资源、实现冰雪旅游第一股突破)发展思路,推动“避暑+冰雪”双产业升级,深化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随着沈白高铁通车,长白山将全面进入‘大高铁时代’,游客量将大幅增长。”长白山管委会旅游文体局局长耿德勇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长白山将深度融入吉林省万亿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持续做深生态文章、做足文化内涵,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中,感受长白山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

二十年风雨兼程,长白山以保护为基、以旅游为翼,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展望未来,这片神奇的土地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征程中,书写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成为世界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