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加快变为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在专利申请预审服务、专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涉外知识产权预警防控等体系建设上实现三个“从无到有”,使重点领域专利授权周期大幅缩短、专利转让许可件数大幅增长、涉外纠纷处理和维权援助能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省有效发明专利4.2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5件,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44.1万件。
专利预审为创新提速
省市场监管厅建立专利快速预审体系,2022年4月,吉林省、长春市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投入运行,面向我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和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领域创新主体开展专利预审服务。
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张学军院士团队向省保护中心提出31件专利预审需求。该批次专利主要围绕磁流变抛光技术的感知端和控制端进行专利布局。省保护中心对此采取批量预审,仅7个工作日全部顺利进入快速审查通道并通过初审审查。目前,已有29件专利获得授权,授权周期较常规审查周期缩短90%以上,为院士团队高质效完成该技术领域专利布局,以及为该技术及其设备的市场化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5年8月底,2594家省内创新主体通过注册审核,2161家完成备案,接收专利申请预审案件15763件,10444件预审合格进入国家局快速审查通道,7520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缩短85%以上。
创新举措促进高效益转化
为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省市场监管厅从源头引导,在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等高校院所支持建设13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近一年运行期内,已实现专利转化418件,达成转化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62亿元,专利开放许可239件。
为加速专利成果转化落地,组建吉林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联盟,引导成员单位筛选实用性强、应用领域广的存量专利,积极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让更多中小企业高效、低成本使用专利技术。吉林大学以“知识产权初期免费许可+后期销售额提成”方式鼓励教师创业,共落地成立公司50个,签订许可合同17项,许可专利36件,28家公司共获得投资1.5亿元。
探索推动产业创新有效路径,上线运行专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市场化建设并运行现代农业、新材料、光电信息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专利转让许可件数大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专利转化数量已达2441件,同比增长7.9%。
搭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新体系
去年《吉林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颁布实施,我省知识产权法治化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继2023年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吉林省分中心获批后,长春市地方分中心于2025年5月设立,指导帮助企业有效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能力大幅提升。
梅河口惠升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糖尿病及并发症用药,公司总经理曹海燕介绍,“在省市场监管厅指导帮助下,我们成功打破国外知名药企在德谷胰岛素产品上的专利壁垒,使公司产品可以提前两年半生产上市。仅2025年上半年,产量已达到200多万支,我们将成为全球首家德谷胰岛素替代产品生产企业,将惠及广大糖尿病患者使用高质量的国产替代药物。”
此外,省市场监管厅建立东北三省一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执法协作等工作机制,加强跨地区保护合作。获批建设长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特色园区、光电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特色街区等任务。
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
省市场监管厅不断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窗口建设,为企业和创新者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服务。全省建成44家国家级及省级信息网点,累计开展专利检索、信息分析等服务超6万次。全省共设立10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58个品牌指导站,实现商标指导服务全域覆盖,截至2025年8月底,全省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44.1万件。
今年8月,吉林省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组建成立。公司通过知识产权出资方式吸引了省内重点科研团队及企业加入,预估完成全部知识产权出资时间将超3个月。省市场监管厅成立工作组,对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和指导,为知识产权出资压减时间。吉林省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副总裁冯思铭介绍,在省市场监管厅帮助下,首次出资的78件专利登记簿副本1日内办结,常规需要30天完成的专利权转让14天完成,全部84件专利权转让审批已于9月29日完成,比常规时间缩减一半以上。“这为公司快速组建赢得宝贵时间,更为我省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冯思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