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初洒大地,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已传来沙沙声响。品种资源团队研究员金京花俯身贴近一株沉甸甸的稻穗,开始了新一天的选种工作。
“国庆节期间正是水稻选种的关键窗口期,稻株渐黄,稻粒成熟,正是观察性状、精准筛选的最佳时机。”她一边介绍,手中的记录笔却未停,目光始终聚焦于每一粒稻谷的色泽与形态。
在这片占地两百余亩的试验田里,种植着万余个水稻品系。国庆假期,水稻所的科研人员主动放弃休息,走进田间开展“海选”,精心挑选出值得继续研究的优良单株。
“看,这株穗大粒多,但植株太高,极易倒伏。”水稻所副所长陈莫军轻轻托起稻穗,手指轻捻稻粒,神情专注。选种工作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学问。科研人员需要综合考察株高、粒重、抗逆性等十多项指标。
“别小看这几厘米的株高差异,它关系到水稻群体的抗倒伏能力,直接影响品种的推广价值。”陈莫军解释说,水稻一旦倒伏,机器收割困难,收获成本增高、损失加大,直接影响种植效益。因此一株水稻能否晋级成为主推品种,往往取决于各个性状间的细微差异和转瞬即逝的选拔时机。
筛选工作不仅考验眼力,更考验体力和毅力。一个地块中,成千上万株水稻需逐株观察、比较。长时间弯腰作业,不少科研人员腰间贴着膏药,一天下来双腿酸麻,手指僵硬,却无人抱怨。“国庆节期间秋高气爽,正是选种的‘黄金时间’。一年精心照看的实验成果终于到了收获检验的时刻,这份收获的喜悦远胜假期的欢愉。”陈莫军笑着说。
另一块试验田里,研究员杨春刚正带领团队对“吉粳338”“吉粳129”等优质品种开展提纯复壮评估。
“种子并非是可以永久休眠的,它是一个微小的生命体。”杨春刚解释说,即使在低温、干燥的理想贮藏条件下,种子内部的生理代谢依然在极其缓慢地进行,营养物质会逐渐消耗,细胞结构会慢慢老化。所以需要定期将封存的优质稻种拿出一部分,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播种,收获新一代的种子,以确保种子库中始终保有高活力的种质资源。
国庆节期间,团队要对这些优质稻品种进行收割调查,并将记录下来的数据与原品种审定数据进行比对,守护这些宝贵的农业“芯片”本色不褪。
夕阳浸染稻浪,试验田里泛着温暖的金光。脱壳机不知疲倦地隆隆作响,随风飞舞的稻壳如雪花般在空中飘散。伴着缕缕稻香,科研人员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手中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项数据,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丰收。
“对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言,每一篇书写在田间地头的论文,每一粒精心挑选的种子,都是我们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的吉林力量。”陈莫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