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3版:国内国际

一位枸杞大户的“经济账”

本报记者 陈婷婷 张宇

写在前面: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9月15日,新疆日报社(集团)发起“走进美丽新疆”全国省级媒体采风活动,邀请各省媒体深入天山南北,共同探访新疆大地的脉动与蜕变。70年砥砺奋进,新疆正以怎样的新颜回应时代?跟随我们的镜头与文字,一起走进这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久闻新疆精河县枸杞产业名声,但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能切身感受到这片“红色产业”带来的不寻常活力。

在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枸杞种植大户、杞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磊面对丰收的枸杞园笑得合不拢嘴。

“头茬枸杞就收了2吨,比去年多卖了1万多元。”有着30多年种植经验的王磊判断,今年秋果产量还将创新高,“明年我准备再扩大种植规模”。

已经种植近50亩,还要继续扩大,王磊的底气从何而来?面对疑问,他给记者算了三笔帐。

第一笔账:增收账——冷链提速,鲜果直抵长三角

“以前枸杞鲜果保鲜期只有三四天,卖不远也卖不上价。”王磊指着田里的枸杞说,“现在不同了,头茬果两天采完,三天内就能摆上长三角市民的餐桌。”

这一转变得益于当地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如今,精河县已在托里镇建成3个鲜果加工厂,构建起完整的冷链物流网络。枸杞鲜果的保鲜期从短短几天延长至一个月,销售半径大幅扩展。

“品质有保障,价格自然上去了!”王磊兴奋地告诉记者,仅今年,全村已外销鲜果26吨,其中4.5吨通过冷链直达上海。冷链技术不仅解决了鲜果保鲜难题,更打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

第二笔账:增值账——产业链延伸,价值翻番

在精河县,枸杞不再只是“论斤卖”的干果。通过精深加工,这颗小红果实现了身价的“几何级增长”。

“过去枸杞干果每公斤收购价约16元。现在加工成原浆,每公斤能卖到80元;再做成高附加值产品,议价空间更大。”王磊感慨道。

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玉玲印证了这一说法:“多家深加工企业已开发出枸杞原浆等40余种产品,实现从‘论斤卖’到‘按质论价、以品取胜’的转变。”

目前,“精河枸杞”区域品牌价值已达15.84亿元,多元化的产品线成功对接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让枸杞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第三笔账:富民账——家门口就业,共享红利

枸杞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落脚点是“富民”。这第三笔账,算的是共同富裕的大账。

“枸杞产业不仅让种植户增收,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王磊介绍,他的合作社在采摘季就能提供二三百个季节性岗位。

吾夏克巴依西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补充了一笔更详细的收入账:村民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有1300元流转费;合作社再委托村民进行田间管理,每亩另得1000元管理费;采摘季村民每日务工收入可达两三百元。“土地流转+田间管理+务工收入”的模式,让村民实现了多重增收。

如今,精河县枸杞种植面积已达10.31万亩,年产鲜果近6万吨,产值约10亿元。这颗小小的红果果,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的完整产业链。每年采摘季,数千名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