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婷 周凇宇)今年以来,吉林市紧扣“四好城市”之“好城区”建设要求,以破解老工业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为目标,全面推进市级雨水管线更新改造工程,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韧性,更让民生温度贯穿工程始终。
吉林市主城区多数供排水管线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普遍存在管径偏小、管材老化问题,部分管线超期服役,遇强降雨时易出现道路积水。今年8月中旬雨季过后,吉林市迅速启动改造工程。
此次改造工程计划改造修复污水管网9.77公里、雨水管网89.52公里,同步新增排水泵站6座,重点覆盖解放路、吉林大街、松江东路、长春路等21条主次街路。在滨江东路施工现场,原有1991年建成的300、400毫米管径管线,已升级为1.2米管径新管线,汇水面积与容量大幅提升,地下排水“动脉”焕新升级。
工程推进中,吉林市始终将民生需求放在首位,创新施工组织方式,减少对市民出行影响。采用“错段+半幅封路”穿插作业,实行“修一段恢复一段”,杜绝长时间围挡封路;对重点路段采取“人歇机械不歇”的24小时作业模式,夜间仅开展无噪声或低噪声施工,在抢工期与保通行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据了解,工程竣工后,吉林市城区排水管网系统布局将得到显著优化,管网运行效率与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将大幅提升,主汛期道路积水问题将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