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裴雨虹)国庆中秋假期,位于长春市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人头攒动,据统计,该展览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7万人次,成为广受市民游客欢迎的文化打卡地,让人们在假期中触摸历史温度,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展览的火热源于其厚重的历史积淀。本次展览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主题,在4400平方米的空间内设置9大展区、28个单元,通过1200余张历史图片、70余个数据图表及1000余件(套)珍贵实物,系统梳理了吉林从1644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的三百多年沧桑脉络。丰乐剧场旧址修缮施工中从墙壁夹缝发现的6把军刀尤为引人注目,其中1把在一楼展出,另外5把陈列于二楼展柜,其发现过程让观众啧啧称奇。此外,打牲乌拉贡品清单、满铁档案、抗美援朝老兵照片墙,以及一汽投产喜报等文物和资料,构筑起立体的历史图景。
红色记忆展区成为触动人心的精神课堂。“杨靖宇支队”战旗前,老家在靖宇县的姜先生带儿子驻足凝望,“将军的事迹从小耳濡目染,如今亲眼见到战旗,太有意义了。”抗联密营场景复原区中,战士们当年爬冰卧雪的艰苦环境被直观呈现,让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可感可触。来自沈阳的王杰一家三口看完十四年抗日战争展区后深有感触:“在国庆节期间了解这段历史,更能让孩子懂得今天的和平多么珍贵。”
假期观展热潮中,观众构成呈现多元化特征。据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张贺介绍,40岁以下青年和未成年人成为主力,家庭观展成主流,10月2日更出现外地游客多于本地游客的盛况。10月4日,在展览开展第40天,来自农安的游客蔺海生成为展览第5万名参观者,“作为东北人,我们更懂得铭记历史的重量,通过展览也让我对吉林的历史更加了解,希望以后我也能为宣传吉林贡献一份力量。”
为应对客流高峰,展览推出多项暖心举措。10位讲解员在假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50场免费讲解,将吴大澂勘界守土、“三地三摇篮”等历史故事讲得通俗易懂。而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开设的绿色通道则免去预约流程,让观众能够更便捷地观展。
“展览的受欢迎,印证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正在增长。”张贺表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这场展览不仅是传播地域文化的窗口,更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