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光阴流转,三万重日夜兼程。
当我们奋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白山松水间一步步变成实景,《吉林日报》迎来了自己的八十华诞。隆重纪念这个重要时刻,与其说是功成的庆典,毋宁说是一场初心的回溯与使命的重申。
这些年,我们不断向下扎根。
《吉林日报》的第一个名字是《人民日报》。1945年10月10日,烽火硝烟中呱呱坠地的这张报纸,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里深深镌刻着“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密码。一代代吉报人秉笔直书,为解放全中国吹响号角,为吉林改革发展擂鼓助威,为黑土地变迁存照,为伟大新时代放歌。每一页微微泛黄的报纸、每一篇字字千钧的报道,都诉说着信仰的坚定。从历史深处走来,更知文化之厚重。行吟吉林、问道吉线G331……常年开展的系列文化采风,把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稳稳扛起。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扎根。
吉林日报社早期的一个社址是吉林市重庆路79号。老一辈吉报人记得,楼里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四个大字——“开门办报”。1948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中首次提出“开门办报”,吉林日报社很快把这四个字做成牌匾高悬门楣。报社辗转敦化、延吉、蛟河、吉林、长春多地,牌匾早已找不到了,但这四个字一直挂在吉报人的心上。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我们积极推动“群众工作部”蝶变为“网上群众工作部”,在彩练新闻客户端推出“为人民服务”频道,“翠花走千村”“彩练进万家”等专栏广受好评。“开门办报”的理念如根系般在网络空间延伸,我们在群众的呼声中感知时代的脉动。密切联系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这,是扎根。
这些年,我们始终向上生长。
改革是生长。传媒生态的迭代速度、舆论格局的演变深度、受众需求的变化强度,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当“一报在手,尽知天下”的传播秩序陡然而变,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组织重构、流程再造、机制优化,改革之刃,终究激发内生之变。虽有阵痛,但党报的核心功能在变革中淬炼升华,恰似庄稼拔节时那声清脆的裂响,焕发出制度性的青春活力。
融合是生长。媒体深度融合,是时代给我们出的必答题,更是我们赢得未来的金钥匙。2024年起,我们着力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以“移动为先”抢占传播先机,以“内容为王”打造精品力作,以“技术为要”驱动创新引擎,彩练“旧貌换新颜”。从纸端到指端,我们把党报的“定音鼓”在小屏上敲得更响,让主旋律插上“大流量”的翅膀,澎湃出直抵人心的正能量洪流。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生命形态的深刻进化,让我们的枝叶能够触及更广阔的天空,汲取更充沛的阳光。
根深者,其叶必茂;源远者,其流自长。向下扎根的深度,丈量着我们对文化的自信、对人民的赤诚;向上生长的高度,标注着我们拥抱变革的勇气、引领未来的雄心。
八十星霜,风华正茂。我们深知肩头担子的分量。做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做干部群众的“知心人”,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在众说纷纭中匡俗济时,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精心培育《吉林日报》这棵承载着党的重托与人民厚望的常青树,让它根深千尺,叶覆万方,永葆青春。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