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年初以来锚定“三年站排头,实现新突破”目标,对标对表、实干攻坚,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经济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振兴发展呈现新气象,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近日,吉林市秋季项目集中开工,以项目建设“加速度”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在吉林化纤集团绿纤3.5万吨新型人造丝二期项目现场,施工车辆与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作业。作为吉林省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该项目将延续“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采用新型纺织生产技术,选用绿色可回收再循环浆粕为原料,依托绿电实现清洁生产,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水和能量全面回收循环利用,达成绿色能源高效循环与环保排放,精准契合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项目预计于10月15日前将完成整体框架工程封顶,11月15日前实现暖封闭,2026年3月下旬开车。
日前,吉林石化转型升级项目年产4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装置顺利投产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首批生产的1.3万吨产品投放市场后获得客户好评。吉林石化原有一套年产30万吨的高密度聚乙烯装置,主要生产管材专用料。新建的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是年产120万吨乙烯装置的下游配套装置,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主要生产注塑、吹塑、管材等29种高性能牌号产品,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耐候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高端管材、薄膜、电缆护套等领域。
2025年,吉林市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381个,项目总投资1580.4亿元。其中,秋季集中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67个、总投资187.3亿元,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174.6亿元;产业领域重点实施吉林化纤3.5万吨新型人造丝二期、凌远重工风力发电机主轴承国产化替代等35个项目,基础设施领域重点实施地下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25个项目,社会事业领域重点实施毓文中学新校区等4个项目,房地产领域重点实施北大湖冬奥村四期等3个项目,形成多领域突破的项目建设格局,切实将项目投资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商务经济“量”“质”双提升
今年,吉林市商务经济在消费扩容提质、深化对外开放、精准招商引资等方面呈现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主要商务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商务经济实现“量”“质”双提升。
在消费市场扩容提质方面,吉林市充分整合线上、线下、商圈、商场四大核心资源,探索“直播+商超”“直播+老字号”等新模式,开展汽车、家电、老字号等直播销售活动50余场。同时,积极打造特色消费场景,成功举办了“奔跑吉马 全城嗨购”“松花湖跑山会市集”“省际加油 吉林特惠”等20余场主题促销活动。围绕传统节日和地方经典美食,当地连年举办新春大集、百口铁锅“吉”字宴、花灯游园会、开江鱼美食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活动,让吉林市成为网络热搜城市,尤其是近期举办的“公园主题宠物博览会”“GT Show车迷嘉年华”,更使新兴消费领域得到有效拓展。1至8月份,吉林市参与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的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实现501.2亿元,同比增长4%;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亿元,同比增长11%;网络零售额136.25亿元,同比增长12.49%,全省占比为17%,总量排全省第二位。
在深化对外开放方面,吉林市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出台了《吉林市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攻坚方案》,牢牢稳住外贸发展基本盘,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质量和水平。同时,组织100余户企业参加广交会、跨交会等30余场国际展会,帮助内贸企业对接跨境电商平台,以开放姿态激活内外循环。1至8月份,吉林市外贸进出口额实现53.3亿元,同比增长28%;实际使用外资额实现135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在精准招商引资方面,吉林市展开“谋划、生成、招引、对接、落地、达产”全流程招商引资。到目前,已组织“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727场,新签约美仑国际酒店、中草药加工、禾谷类农产品加工、人工智能脑环、青蒿系列产品等招商引资项目96个,合同引资额335.24亿元。
城市治理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吉林市城管部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服务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抓手,把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作为民生答卷,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吉林市通过优设置、减冗余、清障碍,持续提升街路通透性、出行顺畅度,累计清除地锁、石墩、U型桩等占道设施2097处,处置废弃杆体问题558件。推进围挡治理,以“治理+盘活”双轮驱动,全市累计拆除、优化围挡328处,拆除优化率达56.4%,释放总面积超过416.8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推动“拆围+”综合利用,完成绿化提升23处、改建公园10处、停车场22处,实现空间蝶变增效,不断焕发活力。
吉林市动员407家临街企事业单位、商家业户开放内部卫生间,将存量资源转化增量供给,将“内部独享”转化为“全民共享”,依托“江城找厕所”微信小程序实现全市700余座卫生间一键导航。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6606个;节假日期间组织城服集团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泊位5000余个;联动学校周边停车场在放学期间释放停车泊位免费停放873个;松江中路增设非机动车限时停放区2处,协调3家单位推行错时共享停车服务,用资源共享缓解“停车难题”。
吉林市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引入广东郡睿环保科技公司,投资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厂,占地3.5万平方米,破解当地建筑垃圾10余年“消纳难”困境,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86%。对城区早夜间集市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以经济杠杆为“调节器”,精准优化市场布局、科学调控业户数量,成功打造5个样板早市、7个规范日市,组织专项检查强化日常管理,让集市经营更有序、更具活力。采取疏堵结合方式规范流动经营,打造示范便民摊点20个,对流动经营引导、规范,推动摊点由“无序流动”向“有序聚集”,持续激发小微业态活力。
吉林市还倡导市民应用“爱吉林”APP反映问题,听民意、解民忧,新增“城管便民服务”功能,将停车场、公厕、市场、公园等景点民生服务资源整治至一张数字地图,实现市民生活需求“一图查询”“一键导航”。推进多维市容环境治理,清理占用停车泊位障碍物14431处,清理野广告15.7万余处(停机152部)、乱堆乱放1.6万余处、清理占道经营5.2万余处,更新产权设施外立面110处,督促修缮门前损坏的台阶踏步1641处、处置窨井问题1178处、整治街路飞线104处、安装油烟净化装置3772户,推动城市治理从“粗放”向“精细”不断地转变和提升。
与此同时,吉林市各相关领域发展呈现多元共进新局面。“九解一协调”帮扶企业行动继续深化,年初以来,当地依托“助企服务平台”累计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100余件,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城市信用指数排名持续保持东北地级市首位。农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09.96亿元、增长4.7%;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上半年转移就业37.3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29元、增长6.2%。开发区改革纵深推进,形成以化工及新材料、冰雪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电力电子、农副产品(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体系,产业链布局完备、协同效应显著;在2024年国家开发区考核中,吉林高新区排名提升6位,吉林经开区提升32位,实现双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