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10版:新时代 新报答

四平市:

深化改革向新行

于亚茹 本报记者 袁松年 王纪佳

软通华方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计算机智能生产线。

四平美丽乡村俯瞰。

吉林世宝转向管柱自动装配生产线。

四平航天宏图无人机有限公司生产的PIE-U28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发展中的四平。

迈步新征程,勇毅者兴;关山千万重,改革者胜。

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号角以来,四平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1288”总体工作思路,紧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生所向,坚持以改革为利器,补短板、扬优势、强动力,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一个个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四平大地结出累累硕果,凝聚起雄浑壮阔的改革合力。

把稳“方向盘”——

坚定改革正确政治方向

振兴发展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四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视野布局,精心推动全市改革工作。

注重方案引领。紧扣中央改革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立足地方发展实际,精准锚定改革方向,先后制定《四平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四平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省委改革重点专项的任务清单》,谋划部署510项针对性、实效性、牵引性强的重点改革举措,推动改革串点成线、积厚成势,切实把党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的“大写意”,转化为四平攻坚突破的“施工图”。

注重以上率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决扛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治责任,2024年以来先后组织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6次,专门听取各位市级领导分管领域的改革情况汇报,审议通过《四平市市级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实施方案》《四平市关于深化开发区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等重要改革文件,并多次召开深化开发区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推进会议等各类专题会议,有力推动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加速落地落实。

注重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向上推介四平特色改革做法,四平市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四平市强化“智转数改”服务助力制造业向“新”提质、双辽市创新打造“三个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改革案例在全省交流推广。

牵住“牛鼻子”——

持续深化综合经济体制改革

持续深化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激活经济发展新活力。全市上下紧扣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主题,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力破解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短板。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推行极便、极简、极速、极优“四极”审批新模式,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87.7%,位居全省第二。实施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成功启动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管平台,执法现场影像在线全程可视化监督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深入推进开发区改革,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岗位聘任制、任期责任制、绩效工资制,开发区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并在全省会议上介绍经验。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搭建科技创新新载体,布局建设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等3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和吉林省汽车转向系统关键零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等3家中试中心,备案数量居全省第二。深化吉浙对口合作,积极对接金华、学习金华、锚定金华,邀请4名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金华市干部担任政府经济顾问,成功举办“浙企进四平”交流会、“四平金华一家亲 大美吉林等你来”职工疗休养推介活动,签署了金华侨商会—四平浙江商会、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浙江义乌干部学院等13个合作框架协议。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四平市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主线,以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动力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改革、产业化升级和创新性实践,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创新完善“梨树模式”技术体系,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623万亩,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单元45个、万亩保护性耕作提档升级示范区2个,“四沟四渠”整治四平经验在东北4省区推广,双辽市获评全国保护性耕作成效突出示范县、盐碱地综合利用全国试点。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6350个、6282个,全市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523万亩、稳居全省领先水平。持续推动农村“三资”管理体制改革,“三资”整治四平经验被全省通报表扬,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在省集体产权交易平台成交1.4万宗、金额1.6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铺就“幸福路”——

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人民的获得感,改革的含金量。持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织密民生保障新网络。四平市始终秉持改革为民初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入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推行“优质校+新建校或薄弱校、农村校”模式,义务教育集团办学覆盖率达到55%。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4家公立医院与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成合作,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全市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项目增至277项。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家门口”就业行动,全市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207个、规范性零工市场5个。围绕“党建引领物业治理提质增效”目标,创建市、区、街道、社区4级书记抓物业工作机制,市本级业委会组建率达到74%,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84%。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序推进,高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动态清零。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四平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制定印发《四平市贯彻落实〈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点任务清单》,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分别达到91.8%、90%,空气质量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河湖长制工作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焕发文化繁荣新光彩。四平市紧紧围绕“英雄之城 红色四平”城市定位,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功申请国家专项资金1130万元,用于四洮铁路附属建筑群——西安里抢险加固修缮,近现代铁路博物馆、伊通县博物馆陈列布展2个项目,成功纳入省高质量文物保护项目储备库,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功入围“吉林省首届非遗好物”评选,12户企业成功入选第七批吉林老字号名单、数量位居全省各市(州)首位,二人转《害儿救儿》入围文旅部“新时代廉洁文化优秀作品展演展示活动”。深入推进融媒体改革,全面优化市级融媒体19个内设机构和人员配置,完成可视化大数据平台指挥中心一期建设,四平市融媒体中心有效运行。

打出“组合拳”——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持续深化民主法制、司法体制改革,彰显法治文明新气象。四平市持续健全“小切口”立法体制,开展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小快灵”立法,全省首个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市(州)级地方性法规《四平市矛盾纠纷化解条例》正式施行,《四平市网络信息发布规定》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治理网络信息的设区市地方性法规。完善村级办事公开、信息公开机制,制定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实现村级组织照单履责、村干部照单办事、基层群众看单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规范公安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推行大部制、大警种制,目前市级公安部门已完成物理整合,新机构已有序运转。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市区一体化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市区一体化”联合运行管理中心,实现法律服务“一站式”“一网通”“零距离”。

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全面从严治党新保障。深入探索党建联建促进“边境村”治理路径,相关做法在中组部《组工通讯》《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深化社会治理改革,不断健全乡镇(街道)权责体系,全市5个县(市)区77个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如期建立并运行。深化派驻监督改革,打造“双轮双创”示范工程。健全行贿受贿一起查工作机制,完善“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对重点行贿人实施联合惩戒,压缩“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生存空间。健全澄清正名机制,制定《四平市纪检监察机关关于加强诬告陷害行为治理的工作办法》,今年以来,全市共为12名党员干部、监察对象开展澄清正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