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中国医药城”聚力创新,前沿成果竞相突破;集群发展,龙头企业持续领跑,“产业矩阵”聚能增效;“智”造升级,“通化药”加速出海,高端智库力促发展……医药健康产业铸就核心引擎。
坚守道地,“百草之王”自然甄选,蕴育精华;智慧赋能,“数字参田”精细管理,“码”上溯源;守正创新,科技激活千年参脉,产业引领价值跃升……参乡通化焕发蓬勃生机。
深挖底蕴,“文化名城”传承千年,历史古迹焕发新生;生态赋能,“绿水青山”绘就画卷,四季康养引人入胜;全域融合,“旅游+”业态深度融合,消费动能持续升级……打造文旅融合新范式。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通化市聚力打造医药健康、人参、文旅“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优势充分释放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
跃上“新”高度:
医药名城乘势而上,动能澎湃
探访通化,药香绵延。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医药城”“中国中药之乡”,这里不仅拥有1.5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药库,更拥有近70年的医药产业发展史,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生产为基石、现代化中成药为支柱、化学药为增长引擎、生物制药为核心驱动力、医疗器械为重要补充的发展新格局,承载着冲刺“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目标的坚实脚步。
2024年,通化市医药健康产业总经营规模达到680亿元,同比增长6.4%。
实力,是最厚重的底色。
东宝、修正、益盛等21户企业年产值超亿元,金马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东宝重组人胰岛素2个单品种产值超10亿元;
人参产业产值占全省“半壁江山”;天麻、党参、贝母、五味子、红景天等50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造就天然药库;
医药健康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户;
先后获评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底气,来自数十年积淀的雄厚产业根基;来自不断突破创新的蓬勃气象;更来自立足产业高地、勇攀质量高峰的发展定力。
“势”已至,更待“乘风起”。
通化市强化顶层设计,出台《通化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冲刺千亿级经营规模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医药健康产业领导小组提格为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制”,设立12个工作推进组,从药材种植、新药研发到工业制造与商业流通等关键环节,实现全链覆盖、精准发力。
创新与政策双轮驱动。突出“六个回归”,推动加速排产、产能、配套、结算、人才和创新六个方面回归本土;建设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制造基地,引入新品种44个;强化院地合作,打造高端智库,接连举办国家级产业论坛,与百余位院士、专家建立联系……
安睿特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继俄罗斯上市后,成功在吉尔吉斯斯坦获批,并在国内完成三期临床揭盲,报批在即;通化东宝依托考昔片年初获批上市,精蛋白人胰岛素系列产品在乌兹别克斯坦、尼加拉瓜接连获批,海外版图不断扩大;金马1.1类新药琥珀八氢氨吖啶片原料药和制剂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申请受理;长隆制药入选吉林省瞪羚企业……医药健康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动能强劲。
从“制药大市”迈向“制药强市”,通化聚合资源、集成优势、涵养生态,以产业之进撑起发展之稳。一条创新驱动、链群融合、开放协同的医药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正清晰铺展。
重塑“参”价值:
道地瑰宝产业跃升,“优”中做“强”
通化,被称为“中国人参之乡”,是我国人参文化的发源地和全国优质人参道地产区。
金秋时节,通化人参迎来下山采挖季,“百草之王”通过数字化溯源系统,正走向全国高端市场。与此同时,人参企业内,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精深加工产品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各人参交易市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奔赴通化洽谈采购……
“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这株参的生长全过程,包括年份、检测报告等。”参农胡秀玲边说边演示。
推动人参产业数字化转型,今年8月,“通化人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发布,向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体系中最高品质、最高价值区域品牌迈出坚实步伐。坚持“无溯源不地标”基本要求,严格执行优质林下山参“一参一码”、园参“批量赋码”,依据企业申请,为符合全过程溯源标准的人参产品授予“通化人参”商标,在赋码中体现“通化人参”商标、中检溯源认证和溯源二维码信息,让每株人参都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
今年以来,通化市明确了以林下山参为重点,推动全市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向,围绕重塑质量标准体系、重塑市场监管、重塑市场定价、重塑品牌形象“四个重塑”,确定提升“好林”标准、打造“好种”芯片、完善“好法”赋能、致力“好品牌”牵引的“四好”工作思路,切实在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真正扛起大旗、挑起大梁。
提升“好林”标准,夯实发展基础。在全省率先开展宜参林地普查,发布《宜参林地分级分等通则》地方标准,制定《通化市宜参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有序开展全市无网络信号和电子围栏基地建设。
打造“好种”芯片,加强种源保护。《通化市“长白山人参”种源保育工作方案》即将出台。林下山参质量评价中心正在进行资质认证。全域协同推进建立本地林下山参种源护育基地。
完善“好法”赋能,创新数字管理。创新搭建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打造东北地区第一个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全国第一个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种植地块全生命周期智能识别和管理平台,和全国第一个聚焦中草药的数据要素全领域整合信息平台。
致力“好品牌”牵引,聚焦高端定位。健全完善品牌培育和建设机制,突出通化人参核心产区、国参故里的高端定位,在巩固提升传统品牌的同时,赋予通化人参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化市以创新为引擎,以质量为核心,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绘就“融”盛景:
文旅名城引客入胜,发出邀约
天地钟灵,山河毓秀。通化,外揽山水之灵,内蕴人文之胜,以世遗古风诉说千年文明,以英雄热血传承红色基因,以葡萄美酒甜醉中国风土,以人参文化延续传奇珍品,更以冰雪之名邀约世界,以康养之姿温暖四海。
行走通化,情怀炽热的“红色”、生态宜居的“绿色”、冰雪童话的“白色”、青天碧水的“蓝色”、风光迥异的“彩色”、底蕴深厚的“古色”、优势鲜明的“特色”,让人无不感叹——“七色”之城皆盛景。
如今,通化市正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发展主线,创新机制、拓宽路径,全面构建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夜色中的通化老城·龙兴里,夜游空间璀璨夺目,夜娱产品精彩纷呈;“舌尖”带动“脚尖”,非遗人参宴匠心独运,让食客大饱口福。游览大美山川的神奇曼妙,领略集安鸭绿江畔G331国道的美景,品尝“红色国酒”通化葡萄酒,踏访乡村奔赴“诗与远方”……通化四季宜游,游人如织。
火热的文旅市场发展势头中,通化市要“流量”更要“质量”,以景区拉动、四季带动、要素联动、服务促动“四轮驱动”为实施路径,制定《关于加快构建“一城十线百景千亿级”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力争在2030年实现“千亿级”文旅产业目标。
深化“一城”核心引领。明确“五城”发展定位,打造世界知名冰雪旅游度假地、东北亚康养旅游目的地、国家级边境风情和世遗文化体验地、东北地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地、吉林省东南部区域旅游集散地。
丰富“十线”文旅产品。开发“春日赏花、消夏避暑、金秋观山、冬戏冰雪”四大板块旅游产品,推出“通化市十大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百景”提升工程,实现旧景提质、新景创建。
壮大“千亿级”产业规模。定位“三带、两区、一集群”文旅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佟佳江百里绿水长廊发展带、鸭绿江边境黄金旅游带、高句丽世遗风情文化廊带、避暑休闲生态康养联动区、东北抗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环中心城区冰雪产业集群。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通化市产业强市,不断为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版图片由通化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