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19版:新时代 新报答

多组“镜头”聚焦我省科技创新——

新姿未等闲 劲风展长卷

本报记者 徐慕旗

“吉林一号”卫星发射。 本报记者 邹乃硕 摄

在2025长春光博会现场,我省企业展出创新产品。 本报记者 潘硕 摄

吉林省建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研发团队正在测试产品。

在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依托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关技术研发的仿生灵巧手亮相。

在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现场,我省企业在演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 本报记者 徐慕旗 摄

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在高低错落的木制“迷宫”里健步如飞。本报记者 徐慕旗 摄

长光卫星厂房内,科研人员正在工作。 张议文 摄

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吉林专家展示“AI孙悟空”。

北湖未来科学城核心区—长春新区长新创谷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深刻塑造着经济发展格局。

在改革中求突破,于转型中谋机遇,吉林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重塑动能结构,释放发展活力。今年以来,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成色更足,势头更劲!让我们跟随几组“镜头”,探寻崭新图景里的奋进之姿。

镜头一

聚合力 办大事

成大事,要聚合力。

从田间地头到智能工厂,从微观探秘到深空翱翔,产业重大创新突破呼唤多方资源协同。在此背景下,我省科技创新聚力攻坚专项应运而生。

“我们面向全省征集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聚创新资源、行业优势、人才团队和政策保障之力,集中攻坚。”省科技厅副厅长一语道出了专项设立的核心目标。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之一。随着“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规模日益扩大,数据应用开发成为公司重点项目。

“我们提交相关需求后,政府部门积极响应,项目被列入全省科技创新聚力攻坚专项,得到了‘及时雨’般的资金扶持。”公司党委书记贾宏光说。

当镜头从电脑上的一行行代码,转向吉林通化的茂密林海,围绕“百草之王”的“聚力攻坚”也在火热进行中。为打造“好种”芯片,人参产业聚力攻坚专项课题——林下山参种质资源高效利用与优良品系选育项目落位吉林云岭野山参公司。

在公司栽培种植基地,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借助林下山参基因组重测序和甲基化修饰位点测序分析等“硬核科技”,破解品质与产量提升瓶颈,形成“企业精准需求+高校前沿创新+基地高效验证”发展闭环。

作为我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要举措,聚力攻坚专项以“小切口、大纵深”的思路,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构建起“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产学研协同答题”的创新模式——

常态化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建立储备库,鼓励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注重向市场需求端发力,精准聚焦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及重点领域,支持企业牵头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择优等形式,联合高校院所优势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科技金融“组合拳”。

截至目前,全省已启动“氢能驱动城际市域列车”“光电材料及器件”等12个聚力攻坚专项41个课题,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3.2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约6.9亿元,加快催生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

镜头二

强活力 拓新局

近期,吉林省建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喜讯连连——

入选全省第二批瞪羚企业认定名单,企业董事长郑岩获评“产业教授”,派驻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深耕科研领域数十年,郑岩带领团队在工业信息化装备上取得了数字采集分析系统、高端电机控制器、安防巡检机器人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近日,企业在吉林股权交易所专精特新专板挂牌。“获评瞪羚企业,可以得到省科技厅多项政策支持;成为‘产业教授’,则可以深度参与高校的教学课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等,这些都带来了新机遇,助力企业迈上新台阶。”郑岩说。

让建研科技“跃升”的这两项工作,正是我省近两年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2年底,启动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行动,截至今年6月,已分7批选派了来自95家高校院所的1163名科技人才入驻全省902家企业兼任“科创专员(科创副总)”,近期又在此基础上启动“产业教授”选派工作;

从2024年开始,分两批认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目前,全省共有1家独角兽企业,121家雏鹰企业,237家瞪羚企业。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举办的“科技金融助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

现场,多家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推介金融产品、贷款政策、创新服务;省金控集团详细介绍“吉林省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平台”核心功能……“我们推动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并通过‘精准画像’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构建‘政银企研’多方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新生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杨松川说。

企业既是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应用的“承接者”,又是推动“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的“连接器”。我省不断完善政策“组合拳”: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R&D投入引导计划等惠企政策;“科创专员”与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科技金融支持政策互为补充,形成了人才、技术、金融等多位一体支持企业发展的全新格局。

镜头三

筑高台 谋跃升

秋风送爽,在长春新区,一座崭新园区楼宇错落,恢宏大气,入口处,“长白山实验室”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在长春经开区,吉光实验室的物理空间——“芯光智谷产业园6号楼北塔”正在火热建设中,年底前有望实现入驻;

而远在海南,三江实验室的南繁育种基地已试种玉米45亩、水稻28亩、大豆21亩……

2024年,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挂牌运行,填补了我省省实验室空白。为加速创新成果产出,我省出台《吉林省实验室常态化工作指引》,这3家实验室在项目谋划、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上多点发力,朝着“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的目标稳步前进。

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3家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面向全省征集项目指南建议和企业需求近800个,实地走访企业近50户。

长白山实验室围绕汽车材料、光电材料、化工材料、生物医药材料、未来材料五大领域,首批拟启动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0个;三江实验室聚焦主粮作物、人参等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特色产业,首批拟启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4个;吉光实验室紧盯集成电路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采取定向委托方式,首批组织实施4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慢不得”。各实验室坚持边筹建、边聚才、边科研、边转化。长白山实验室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共建医学创新转化研究院,首个启动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与血流功能检测一体机的研发”项目,已吸引企业投入1500万元;三江实验室联合企业攻关肉牛疾病防控,推动新兽药研发,解决“卡脖子”关键难题;吉光实验室利用从光机所转移过来的成果,以17项专利作价3亿元增资企业,还创办公司转化气体微量检测技术。

以项目、平台、政策为牵引,各实验室集聚各方人才“为我所用”,其学术委员会均吸引了多位院士、专家加入,并柔性引入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筑牢创新发展根基。

透过这3家省实验室,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宏图”徐徐展开——围绕光电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启动第三批全国重点实验室专项40项;围绕无人机、光电等领域新建省重点实验室25家、省野外观测研究站3家;围绕医疗器材、药用包装材料、细胞产业、人参种质资源领域,新组建4个创新联合体,总数达到15个……更多高能级平台正加速助力产业升级。

记者手记:

创新要素集聚成势,人才活力奔涌不息,科技企业竞相成长,高能级平台稳步推进……几组镜头聚焦下的新图景分外夺目,清晰勾勒出全省科技创新长卷。

随着体制改革向深向实、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愈发明显。一张张亮眼的创新答卷,正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注入澎湃动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