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自2022年长春智慧法务区成立以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贯彻落实省法院关于立足“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全省法院高质量发展和审判工作现代化先行区”发展目标,明确“强起来、建机制、强保障、传播开”工作思路,以机制创新破题、数字科技赋能、专业审判夯基,持续释放长春知识产权法庭、长春互联网法庭、长春破产法庭、长春国际商事法庭以及长春金融法庭5家专业法庭的司法审判效能,助推法治营商环境优化“再升级”,以高效法治力量护航吉林高质量发展。
长春知识产权法庭
保护知产 激发创新活力
知产法庭充分发挥“省级全域管辖、三审合一”的专门化知识产权法庭“桥头堡”作用,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成绩显著。
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是法庭保护的重中之重。围绕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审结大量专利权属、侵权纠纷案件,涉案金额超亿元。明确裁判规则,为创新主体划定“安全区”。联合相关政法单位,成立全省首家农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站,为种业自主创新提供专业支撑。
精心呵护吉林产业“金字招牌”,谋划打造梅花鹿产业司法保护联盟,统一保护标准和尺度。与相关中院签订跨域协作协议,会同行业协会构建协同保护机制,以司法之力守护“吉林人参”品牌。
在全省率先推出“专家证人+技术鉴定+专家咨询+技术陪审员+技术调查官”五位一体机制,让复杂技术问题得到精准认定。推行“提级管辖+示范判决+多元调解”模式,有效减少了诉讼增量。司法保护工作站、巡回审判联系点的布局,让服务触角延伸至创新一线,覆盖受众超10万人次。“三省一区”跨域协同机制的构建,更让知识产权保护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区域合力。
典型案例入选全国榜单、裁判文书获评优秀、省部级课题顺利结项,展现了法庭的专业实力与理论水平。这些“司法产品”与审判实践共同发力,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吉林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动能,也让知产法庭成为经营主体信赖的司法后盾。
长春互联网法庭
数字赋能 高效化解纠纷
互联网法庭立足“网上纠纷网上解、网上纠纷不下线”职能定位,积极探索互联网审判专业化建设。组建专门审判团队,创新“员额法官+法官助理+集约中心”模式,让法官专注于案件审理核心,结案效率大幅提升。
以清晰的裁判规则界定网络空间“秩序”,在“特斯拉”“康师傅”名誉权纠纷中,明确网络舆论监督“边界”,平衡言论自由与企业合法权益。在“企查查”“天眼查”数据纠纷案中,精准划分公民个人信息与企业数据财产的权利范围,为数据安全保护提供了司法标尺。
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司法的“精准护航”。针对人参产业线上销售纠纷高发的情况,深入产业基地调研,用裁判引导企业规范经营;面对电商行业发展“痛点”,主动开展普法交流,梳理经营风险,为行业培育合规发展的“法治土壤”。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法庭法官服务站入驻长春市政务服务中心后,助力东北地区首家数据产权登记平台顺利上线。
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让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惠及司法办案。在全流程无纸化基础上,集成网上立案、在线缴费、云端调解等功能,让法官凭“一台电脑”就能审结案件、当事人用“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从立案到执行的全流程操作。“3D智能导诉台”为当事人提供直观指引,让诉讼服务更具温度;“银院智慧诉讼”项目拓展服务场景,让司法触角延伸至更多领域。
长春破产法庭
破立并举 助力破茧重生
破产法庭牢固树立现代破产审判理念,以“敢破”之勇、“善立”之智,为困境企业破茧重生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610.42亿元债务化解、404.19亿元资产盘活、96.34万平方米土地释放、12708名职工妥善安置——数字的背后,藏着法庭对“破立并举”理念的践行,既通过破产清算淘汰落后产能,更通过重整和解帮助有价值的企业重获新生。
深化府院联动机制,作为牵头部门,与省金融办谋划组建黄河以北地区首家庭外重组中心。东北三省一区首个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工作指引的出台,为债务人提供了重生机会。
自主研发东北三省一区首个破产审判专属平台——“长春智慧破产系统”,让破产审判迈入了“数字化时代”。依托“法官办案平台+管理人工作平台”,大量案件实现线上审理,债权人无需线下参会,仅通过系统就能完成债权申报、表决等流程,时间与经济成本大幅降低。
精品案例的打造,让破产审判的价值充分彰显。旷骅医药物流清算转和解案,一揽子化解160余笔债权债务;日辉房地产预重整转重整案,为房企重生提供“长春经验”;吉粮进出口重整案入选最高法东北振兴典型案例;中通国脉重整案作为新“国九条”后吉林首例上市公司重整案,跻身全国十大破产经典案例。
与高校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举办“长法道破·审判实务讲堂”,深耕破产理论探索,持续提升破产审判人员、管理人专业化水平。
长春国际商事法庭
涉外审判 服务开放大局
国际商事法庭在涉外司法审判领域积极探索,以打造一流专业审判为目标,全力提升涉外司法公信力与国际影响力。
今年以来,国际商事法庭受理案件431件、审结317件,收案量创历史新高,案件覆盖4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15家国际商事法庭中,率先实现超一年长期未结案件“清零”,用高效审判打破了涉外诉讼“周期长、流程繁”的刻板印象。
涉外审判的专业性往往藏在一个个突破常规的案例里。审结的全国首例参考适用联合国贸法会CISG咨询委员会第14号参考意见的案件,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审理提供了全新裁判思路;审结全国首例涉仲裁协议第三人适用《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案件,成功厘清特殊仲裁协议效力承认难题;审结东北地区首例俄罗斯法院申请的国际司法协助案件,精准界定仲裁法院性质,严格履行双边条约义务。这些案例不仅是法庭专业能力的证明,更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涉外司法的规则引领力。
跨境诉讼的“痛点”,正是法庭创新的“起点”。针对当事人跨国奔波的不便,通过“一网三平台一中心”整合20余项诉讼服务,极大地缩短了涉外解纷成本。在一起承认韩国法院判决案件中,从立案到结案仅用时30天。如今,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涉婚姻判决案件更是能做到当日听证、当日送达、当日生效。
长春金融法庭
防范风险 维护市场稳定
金融法庭紧扣金融审判主责主业,着力构建多元、专业、高效、智慧的金融审判模式,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金融法庭用“防风险、护实体、优环境”的三重担当,为区域金融稳定筑牢司法防线。在涉中小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案件审理中,坚持平等保护各方权益,促成当事人以展期、续贷等方式化解纠纷。
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法庭审判工作的重点破解方向。在大量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严格把握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依法否定金融机构变相提高融资成本的条款,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针对融资租赁、保理等新型融资模式,明确司法保护边界,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提供规则支撑。
资本市场的“公平正义”,需要司法的严格界定。在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集团案中,精准认定侵权责任,提高违法成本,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恶意拖欠账款、“逃废债”等行为,依法加大惩处力度,助力构建诚信有序的金融环境。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藏在每一个司法服务的细节里。金融法庭推动投资者教育基地与司法保护平台迭代升级,“基地+平台”模式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与多家金融监管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构建“司法+监管+自律”的多元协同机制;深入上市公司、金融机构调研,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
未来,“五庭”将进一步强化“新”字引领、“智”字赋能、“实”字发力,为打造长春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提升我省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