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发展考题常答常新。作为吉林省省会城市的核心城区,长春市朝阳区始终站在区域发展的前沿,既要破解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现实课题,又要扛起推动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质的重任。
今年以来,这个承载着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城区,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干”的担当,在复杂局面中破局突围,在攻坚任务中砥砺前行——从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焕新蝶变,到红旗商圈“街BA”点燃的市井热情;从生物医药产业的加速崛起,到政务服务“全程网办”的效率提升,每一处变化都印证着快速发展的温度。
站在年中与年末的交汇点回望,朝阳区正以一份优异的实践答卷,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考题中,书写着属于核心城区的责任与担当。
焕新之道——
提质升级的朝阳答卷
初秋的长春,新民大街上白杨树叶渐染金黄,历史建筑与沿街市集的烟火气交织。9月的一个周末,家住附近的李老师退休后带着孙子逛市集,手里拿着刚买的非遗糖画和文创手作,“这条街修好了之后,我们每周都来,比以前热闹多了,孩子也能多了解些城市文脉。”
李老师口中的变化,是朝阳区年初以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红旗商圈,第三届“街BA”篮球邀请赛的余热尚未散去。这场持续15天的赛事,吸引了上万市民参与,赛场周边客流量较平日增长近20%。
“以前周末要么宅家,要么去商场,现在有了这样的活动,感觉整个街区都活起来了。”参赛的外卖骑手王磊说,他所在的“开工骑士队”虽然没拿到冠军,但通过比赛认识了不少朋友,“送单路过这里,都觉得格外亲切。”
商业活力的背后,是朝阳区精准的政策发力。今年以来,该区组织开展“悦惠春季 high购朝阳”等促销活动500余场,发放各类消费券400万元,拉动消费9300余万元。在“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家电、手机等销售额达到22.5亿元,网络零售额完成59.27亿元,连续3年领跑全市。“五一”期间,重庆路、红旗街、桂林路等五大商圈客流量更是突破200万人次,展现出强劲的消费韧性。
产业升级的步伐同样稳健。在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中科生物、创新孵化中心等重点项目已集中开工。上半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而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11户企业获评第三批国家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本特勒长瑞晋升省级智能工厂,59户中小企业新晋市级“专精特新”名单,产业向“新”向“智”的转型清晰可见。
营商环境的优化则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区商务局的工作人员每周都会走访重点企业,为719户企业提供全覆盖包保服务。“以前,办手续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通过‘朝阳政E通’小程序,很多事在家就能办。”刚完成企业升规的宏昕科技负责人张敏说,政府还帮他们申请了政策补贴,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目前,朝阳区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已达85%。上半年,新增“个转企”83户,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5万户。
谋篇之策——
锚定未来的朝阳路径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例如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前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现在要通过改革把这些创新动能释放出来。”朝阳区发改局局长王明远指着“五大产业集群”地图说。
针对这一问题,朝阳区制定了清晰的破解路径。在产业发展方面,该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争全年再培育1户国家级、15户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借势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发展细胞治疗、基因药物等细分领域,同时推进“这有水”文旅项目,串联莲花岛等景区,打造“四季文旅”品牌。“这有水”项目负责人刘静说:“目前,项目处于设计深化阶段,场地已破土动工。随着‘这有水’加入,长春将形成‘山水联动’双IP,进一步巩固‘四季可玩、全天可逛’的东北文旅新高地。”
在改革攻坚的关键布局中,科技创新同样被列为需要重点发力的核心领域。朝阳区拥有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优质科教资源,今年启动的“6+16”科技创新工程,已推动11名“科创副总”进驻企业,46项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我们正在建设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中心,已经吸纳了42名高水平科技人才。”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深化“政校企”合作,共建科技产业园区和孵化器,让更多科研成果在本地落地生根。
城市更新也将持续发力。今年,朝阳区计划改造13个老旧小区,目前已完成56.3公里燃气管道改造,建成306处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在丰乐剧场周边,城市更新项目正有序推进,未来,这里将成为集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新地标。“我们不仅要改善硬件设施,更要注重功能提升,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区住建局工作人员说。
无论是谋划改革思路,还是推动创新实践,朝阳区始终将民生保障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与终点。在就业方面,朝阳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上半年已组织招聘活动 107场,新增本地就业4755人;在养老服务领域,7家嵌入式养老设施和106家敬老餐厅投入运营,累计为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5000余人次;教育医疗方面,“医联体”建设不断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医师全覆盖,学前教育“985”指标全面达标,成功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奋进之力——
凝聚共识的朝阳担当
在朝阳区政务大厅,“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小李正在为一家新注册的企业办理手续,“以前企业注册要跑好几天,现在我们提供‘一对一’指导,最快当天就能完成。”今年以来,区商务局已推动40余家企业顺利落地,这样的效率背后,是全区上下“一盘棋”的协作精神。
这种协作精神在会展产业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启用后,朝阳区成立了专门的服务保障专班,统筹协调市场、应急等多个部门,为展会提供全流程服务。今年上半年,这里已举办光博会、汽博会等展会51场,吸引游客70万人次,落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5家。“我们不仅要办好展会,更要以展为媒,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会展专班负责人说。
在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的作用日益凸显。永昌街道推行的“一户扫一层”楼道微治理模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以前,楼道里杂物堆积,邻里之间也不怎么交流,现在,大家一起打扫卫生,还成立了互助小组,关系比以前融洽多了。”居民张阿姨说。这种治理模式已在全区推广,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难题。
围绕下半年发展部署,朝阳区在经济增长方面,正在消费促进方面,聚焦后续消费旺季,再谋划250场以上促销活动,同时发展夜间经济和冰雪经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在风险防范方面,将重点抓好防汛、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在朝阳区,从社区居民到外来创业者,每个人都在为这片土地的发展贡献力量。正如朝阳区领导在全区干部大会上所说:“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让朝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如今,行走在朝阳大地,变化触手可及:它是产业园区里新投产的生产线,它是社区里升级改造后的便民空间,它还是城市路网中更畅通的通勤体验。而这些微观层面的改变,最终汇聚成可被看见、可被感知的发展成就,更清晰地印证着其作为长春核心城区的责任与担当——一个更具活力、更有温度、更富磁力的朝阳,正在为长春的明天写下充满希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