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39版:新时代 新报答

长春市九台区:

从“经济提质”到“城市提能”

本报记者 华泰来 王焕照

九台区“土特产”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举办。

位于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的楚天华通医药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建成7.2万亩九台贡米绿色原粮基地,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小南河成为水清岸绿、鱼鸟栖息的生态长廊。

长春市九台区,地处长吉两市之间,是一片白山松水间的肥沃之地,更是长春东向发展的桥头堡。

今年以来,九台区的一系列变化令人惊异——

广袤黑土地上孕育的丰饶物产创造出更高价值,经济开发区入驻项目频频落地,城市环境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上半年,全区GDP实现122.7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省市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49户,全省占比4%,数量在全省县域排名第一。

25个项目纳入省级“智改数转”项目库;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73户。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达到54.2%,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特色农业面积达到11.3万亩,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增加1户,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

幸福九台计划深入实施,45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开发就业岗位3900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80人。

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从经济提质到城市提能,九台正开辟一条特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个得名于“柳条边第九台”的城区,正以其“三生融合”的理念,向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迈进。

特色产业矩阵推动现代农业转型

九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之一,是黑土地上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今年以来,全区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强区。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全区启动了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活动。截至目前,已建成302个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实验片,并推广“水肥一体化+密植”增产技术9288亩。特别是应用水肥一体化小流量滴灌技术,不仅解决了猪尿无害化处理难题,还使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黑土地上孕育白花花的大米,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经济价值。

九台贡米,作为九台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已培育出26个企业品牌和82个产品品牌。“九台贡米”逐步规模化发展,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成7.2万亩九台贡米绿色原粮基地、600亩品种筛选基地,九台贡米荣获“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标志品牌”。

其品牌价值与日俱增,并引领着鲜食玉米、林下参、棚膜蔬菜、梅花鹿、林果等“6+N”特色产业矩阵,推动全区农业经历一场深刻的多元化升级——

鲜食玉米产业年加工量达到5500万穗,年销售量高达8000万穗,并于2025年获批成立中国农技协吉林九台玉米科技小院。

林下参种植面积达2095亩,存量约35万株,其中15年以上的老参约5.6万株,成功开发人参粉、人参蜜片等深加工产品,人参产业综合产值增长26.5%。

棚膜蔬菜播种面积在2025年已达3万亩,年产值预计1.5亿元;特色山野菜大棚数量达到50栋,年产量1000吨;梅花鹿存栏7753只,鹿茸产量达3900公斤。

林果产业欣欣向荣,已建成50个标准果园,总面积1.8万亩,预计年产值超过3亿元。这些多元化的“土特产”,不仅丰富了市场,更成为九台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广袤田野之上产业硕果累累,小小庭院之间也有绣花文章。

九台区通过“庭院种植、养殖、加工、休闲旅游”等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进一步简化了奖补流程,优化了奖补标准,共补贴3017户,总计261.47万元,惠及5831名脱贫群众,实现“小庭院”作出增收致富“大文章”,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渠道。

打造产业高地加速融入“都市圈”

2025年上半年,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取得了亮眼成绩——

地区生产总值达73亿元,同比增长6.8%;工业总产值实现112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2.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11亿元,同比增长47.7%,超额完成各项预期目标。

这些数据不仅是九台经济实力的体现,更是开发区发展活力的生动写照。

强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区级领导分别包保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链”8条产业赛道,全力抓招商、抓项目、抓产业。截至目前,开发区平台内共有83个在建项目,其中,新建项目49个,续建项目34个。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该区成功引进了9个高质量总部经济项目,预计每年可为地方增加税收约5000万元。此外,开发区还成功盘活了8家“僵尸企业”,有效利用了约18万平方米的闲置土地和厂房。年初以来,新签约购地项目达28个,协议总投资额40.75亿元,为下半年的项目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力开发区的新变化清晰可见,我们脚下这片黑土地,每天都在上演崭新的奋进故事。

看这里,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以“一区引领、双链驱动”战略为核心,推动民营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链整合,实现了集群化发展。楚天华通、康宁杰瑞等,依托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了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链群,民营经济占比达95%,成为区域增长引擎。

不断聚焦生物医药、智慧装备等8个赛道,成立专班推进产业链延伸,如医药康养产业园年产值达35亿元。通过“智改数转”行动,支持楚天华通等25家企业纳入省级项目库,推动更多企业完成数字化诊断,智能制造的突破如同春风化雨,带动产业链全面升级。

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锈钢产业园填补产业空白,目前已有18家企业摘地,5家企业完成建设,13家企业正在建设中,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园区内企业互为上下游的“微生态”,预计明年产值将达19亿元。

发展向“新”,一路突破。

为了更好地承载产业发展,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山水大道全线贯通、长吉北线至机场路铁路下穿工程加速推进、园区地下管网的系统性谋划,都极大地提升了园区的承载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开发区还投入4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200平方米的政务服务驿站,旨在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一件事一次办”的高效,让九台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如今,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正在聚焦深度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高标准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借此契机,该区联合北京中咨、拈花湾集团,以环卡伦湖“一区三街”为主体,链接长春东部庙香山、莲花山等文旅资源,以“生态赋能、生活提质、产业升级”为核心目标,深度谋划365平方公里环卡伦湖区域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已谋划重大项目五大类31个,累计投资超过760亿元。

城市更新提升宜居宜业“新温度”

九台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和产业集聚上,更深层次地融入了城市更新和民生福祉的改善中。

在九台的城市建设中,水环境治理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河道管理员老陈在清理小南河两岸杂草的同时,不禁感慨道:“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心情都变得格外舒畅!”

这条曾被称为“问题河流”的饮马河支流,经过15.6亿元生态修复,如今47.6公里河道焕发新生,成为水清岸绿、鱼鸟栖息的生态长廊,吸引大量市民每日沿河休闲。小南河的治理之路,也正是九台区积极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

多年以来,九台区坚持绿色发展,将松花江、饮马河等71条河流纳入河长制管理,并累计投入3.4亿元实施河道清淤、防洪、生态治理等重点水质提升工程,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为九台赢得了“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名片。

在九台,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下大力气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九台区投资5100万元改造3个小区、18栋住宅,惠及1409户居民。在地下管网改造上,已完成燃气、供热、排水等管网改造70.4公里,有效解决了城市发展的“里子”问题。此外,九台还通过修复破损路面、维修路边石等措施,不断修复城市“疮疤”,提升城市“颜值”。

让市民可以更方便地亲近、享用绿色空间。在园林绿化方面,九台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公园城市”理念,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九台城区的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35.17公顷,绿化覆盖率43.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2平方米。

“净城”行动焕新城区颜值。九台区城市管理局开展了“净城”环境卫生深度清洁行动,通过对弃管小区、背街小巷的兜底管理,使深度保洁面积突破315万平方米。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九台区的城市管理并非一味“严堵”,而是坚持“疏堵结合”。在沿河街、澜溪湾等适宜区域规范开设夜市,为流动摊贩提供经营空间,既保障了民生就业,又带动了经济发展。这种“一处一策”的分类施治,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从九台贡米的品牌化到开发区的招商引资,从老旧小区的改造到小南河的生态治理,将现代农业的升级、产业园区的腾飞与城市环境的改善、民生福祉的提升紧密结合。如今的九台区,正向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迈进,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全面振兴,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为长春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动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