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23版:新时代 新报答

以实干笃行建设人民美好家园——

筑梦人民城市 赋能吉林振兴

本报记者 颜梦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结合街区风貌特色,以“透特色、塑文化、营场景”三大策略,有序推进拆墙透绿,展现街区建筑特色风貌,置入功能业态,实现功能丰富、空间通透的无界融合风貌格局。

延吉市河南桥。

在建的吉林市红旗大桥。大桥建成后,可以缓解过江交通拥堵、提高城市通行能力,促进南部新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促进吉林市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辽源市仙人河景观带。仙人河岸带生态修复带总长度13.2公里、面积27.28公顷、绿化面积19.7公顷,种植乔灌木10861株,建设游园广场16个。

四平市西湖公园。该公园充分发挥调蓄功能,建立蓄排并举的排涝模式,倾力打造“径流控制、污染削减、雨水资源利用”的海绵公园典范。

宽阔整洁的新民大街以全新面貌开街,特色景观与便民设施相得益彰,成为本地市民日常休闲、外地游客打卡观光的“亲民大街”;

承载着几代长春人的青春记忆与城市情怀的人民广场,经过精心改造后重新开放,历史风貌得以保留,功能品质全面提升;

“拆围透绿”行动打破围墙阻隔,将绿地景观还给市民,让城市空间更通透,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老旧小区改造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从屋面防水、管网更新到加装电梯、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全方位改善居住环境,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

新时代以来,我省紧跟国家步伐,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一幅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图景在白山松水间徐徐展开。

白山松水间

城市发展成就斐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近年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通过出台政策、推进试点、狠抓项目,指导市、县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城市面貌的焕新、生活配套的完善,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活新变化。

新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7%飙升至2024年的65.76%,这一显著的增长数字,见证了吉林城乡结构的深刻变革。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更是脱颖而出,其GDP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7%和52%,成为引领吉林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与此同时,梅河口、桦甸、大安、延吉、珲春、集安等一批县城也各展所长,如繁星点点,闪耀在吉林的广袤大地上,共同构成了吉林城市发展的多元格局。

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的提升。全省各地积极推进“拆围透绿”工程,还路于民、还绿于城、还利于商的举措,让城市交通更顺畅,宜居空间更广阔,人民生活更幸福。大力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打造一批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阵地,830个城市管理服务驿站和城管工作室(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省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更是给全省1749个弃管小区带来了福音,实现了弃管小区“动态清零”。

城市宜居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里程达到140.8公里,在建里程92公里。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接近或超过99%,天然气储气能力是5年前的5倍以上,供热投诉率显著下降。此外,全省还建设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9.34万套,惠及180万群众;改造老旧小区7035个,惠及居民139.8万户,让更多的人实现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梦想。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形成体系,让吉林的城市充满了文化底蕴和历史魅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要素齐全,历史建筑数量是10年前的4倍,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同城市的瑰宝,见证了吉林的发展变迁。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大幅提升,让吉林的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7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黑臭水体提前2年动态清零,为居民创造了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新起点上

奋力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省城市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我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前行道路。

“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的思维,用改革的办法,靠务实的作风,让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宏伟蓝图成为白山松水间的壮丽图景,奋力推动吉林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刘李峰坚定地说。

聚焦人居品质,打造宜居城市——

我省聚焦多样化、精细化,加快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建立“城市体检—更新规划—单元(片区)策划—更新项目库—年度更新计划”实施机制,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

在健全住房供应体系方面,着力解决城镇户籍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住房问题。推进城中村改造,建立城市危旧房动态核查鉴定机制,探索原拆原建、购买存量商品房安置等改造方式,让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也是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举措。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建立“体检诊病、改造治病”机制,全面提升居民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各方参与的老旧小区低成本、可持续治理模式,让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设完整社区,构建5—15分钟生活圈。积极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补齐养老、托育、商业网点等服务设施,推进“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建成更多儿童友好、青年成长、老人幸福的“全龄友好”社区,让居民在社区内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

为了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持中心城区留白增绿、拆围透绿,统筹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升级,建立健全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实施城市建筑垃圾常态化专项整治,让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强化安全韧性,守护城市安全——

认真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大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努力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房屋安全管理,探索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保险等制度,深入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大跨度结构场所排查整治、城市围挡专项治理。加强既有房屋安全管理,建立数字追溯平台,实现工程质量全生命周期责任可追溯,确保房屋安全万无一失。

强化燃气安全管理,确保已排查老旧管道实现动态清零,新增隐患管道即增即清。开展瓶装液化气企业安全综合评估,加大兼并重组和提升改造力度,提高充装、配送、安检等环节全过程监管水平。实施“一栋一专员”“一户一专员”等制度,推动燃气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提升城市内涝治理能力,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消除易涝积水点。提升长春市、延吉市国家级、省级移动排涝救援基地能力水平,建好用好吉林市、通化市、松原市、梅河口市等应急救援分基地、支援点,为城市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吉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吉林省注重以用促保、活态传承,切实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保护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吉林红色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资源,丰富保护名录。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严查拆除老建筑、迁移砍伐大树、建设古镇等行为。按照“百年标准”,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和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活化老旧街区,挖掘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打造一批精品街道、城市客厅、创意园区等活力街区。聚集长白山人参、梅花鹿、木耳、吉林大米、中草药等特色资源,将街区打造成为展示吉林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和交易吉林特色产品的重要平台,让老旧街区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加强城市风貌管理,强化城市设计对城市功能业态、建筑强度、空间环境、形态色彩等的指导和管控作用,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

推动绿色智慧,引领未来发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省聚焦内涵集约、治理增效,推进城市绿色智慧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支撑科技创新。

推广绿色建筑,落实《吉林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大型公共建筑和国有资金投资建设的公共建筑要全面建成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

推行智能建造,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应用。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式装修在“好房子”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推动智能监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增加布设“管网哨兵”、智能表具等终端物联感知设备。2027年年底前,各市、县建成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对燃气、供水管网等运行状况实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让城市的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创新城市智慧治理,与“接诉即办”平台建立响应机制,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快速处置群众反映问题。推动社区代管小区向业主自治和专业化管理过渡,打造一批“党建引领机制完善、业委会(物管会)运行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示范小区。

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新征程需要新担当。我省将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东风,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城市发展之路上勇毅笃行,全力助推吉林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吉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添砖加瓦,让吉林的城市绽放新颜,让吉林人民的生活更具幸福感。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