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41版:新时代 新报答

产粮大县的产业突围和民生跃迁——

榆树的“三重变奏”

本报记者 陈沫

吉林长春100MW200MWh新型储能示范项目为能源转型、经济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农业机械助力农田秋收。

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助力棚膜产业快速发展。

榆树市文化符号——魁星楼。

“村BA”篮球赛展现新时代农民的体育风采。

榆树市城市建设不断拓展提升。

在黑土地上书写“国之大者”的答卷,榆树人深知,其内涵远不止于粮食。

这里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观察中国县域统筹发展与民生的生动样本。今日的榆树,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的殷切嘱托,以“一引领、五突破”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为抓手,在黑土地上挥洒一场波澜壮阔的转型篇章。它一手筑牢现代农业根基,一手开辟产业突围新路,通过写好“粮产、粮贸、粮食”三篇文章,铺就通往美好生活的坚实阶梯。

从丰收的田野到智能的工厂,从繁华的街市到幸福的笑脸,榆树通过全面创新的实践,有力证明了黑土地蕴藏的无限可能。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的振兴,关乎产量,关乎产值,更关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获得感。这是一条更具雄心,也更为均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田野之变

从“智慧农业”到“生态乡村”

金秋,黑土地再次见证榆树的丰收传奇。无垠田野间,玉米盈穗、稻浪翻金,收割机的轰鸣谱写出现代农业的壮阔交响——这不仅是丰收,更是一场生产方式的伟大进军。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榆树扛起的,是粮食安全这份“国之大者”。如何扛稳这一重任?关键就在于不折不扣地落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笃信唯有“稳面积、提单产、强服务”,方能将国家战略扎根于黑土。这一认识,正引领着榆树的每一步实践。

今年的成绩令人瞩目:恢复耕地3437亩,保护性耕作300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270万亩……数字之下,是科技的力量在奔涌。96.3%的综合机械化率,让农业告别“弯腰时代”;2.8万家新型经营主体,汇聚成集约化、组织化的新农业格局;“条播、深翻、密植”,每一项技术都在重塑高产的定义。

更引人注目的,是东北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的崛起——“农业大脑”正用数据赋能土地,让传统农业“智慧”起来。

但榆树,不止于粮。

大棚蔬菜“长”出了7.41万亩、年产值32.8亿元的“绿色银行”;畜牧业爆发惊人能量,上半年产值45亿元;“榆树大米”跻身吉林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持续攀升。产业帮扶精准落地,5130万元资金、12个产业项目、8735户庭院经济——这些,都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真实的获得感。

乡村也在“变形”。学习“千万工程”,榆树打造7个百村示范村,绿化43个村屯;330个行政村、1294个自然屯广泛栽种的万寿菊长势喜人,形成连片花海;乡镇主路树木整齐涂白,村级树木经过精心修剪,路边杂草得到有效清理,村庄从干净整洁迈向生态宜居。

路通百业兴。三年修建2343公里农村公路,占长春四分之一以上。车行榆树,如在画中:田园成景,公路成线,景村一体。

这片黑土地,正在突破“产粮大县”的单一标签,走出多元、高质、可持续的农业新路——它靠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勇气与谋略。

这是一场源于土地、却不困于土地的振兴。榆树,正在重新定义“大县”的含义:不但要产量,更要产业、要美丽、要未来。

产业之变

从“单一产粮”到“多元突围”

当人们还在以“农业大县”的眼光打量榆树,它已悄然转身。

今年上半年,榆树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高于省、市水平;限额以上社零额增速高达46%,领跑长春县域。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系统性的产业跃迁——它不再只靠粮食说话。

招商引资,被榆树视为“源头活水”。但这里没有坐等,只有主动出击。市委书记带队南下,赴杭州、深圳、成都叩门招商。半年时间,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36个,合同金额达238.95亿元,全年任务,提前超额完成。

项目不是“装进篮子都是菜”。榆树瞄准的,是山东施可丰等行业龙头,合作覆盖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赛道。它们带来的,不仅是投资,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迭代。

布局背后,是清晰的战略定力:既立足农业本底,更眺望未来产业。

在新能源领域,榆树果断卡位氢氨醇、绿色航空煤油等新赛道。北京能见、青岛昊弈等项目持续推进,大连汇能热电联产、长春新型储能项目投产……一条绿能产业链正在黑土地上成型。

农业也不只是“种地”。榆树推动中粮集团升级改造、延伸链条——柠檬酸复产、新建饲料厂、年产5000吨阿洛酮糖中试示范线改造,每一环节都在拉升附加值。

更引人关注的,是四大市场体系的构建:粮食、蔬菜、肉牛、生产资料。它们不只是交易场所,更是资源配置的平台、价格发现的地标。投资10亿元的120万吨施可丰品牌肥料生产项目、3亿元的东北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正在为产业注入基础设施级的支撑。

榆树的故事,不再只是“丰收”二字可以概括。

它正用清晰的战略、坚定的执行、系统的布局,完成从“产粮大县”到“产业强县”的转身。农业是根基,但不是边界;黑土是起点,却不是终点。

这座曾经低调的北方小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产业蜕变,不只在沿海,也在腹地;不只靠资源,更靠谋略。

榆树,正在重新定义“农业大县”的想象极限。

民生之变

从“衣食无忧”到“美好生活”

“有活干、有钱赚,还能照顾家,这才叫踏实!”今年6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挂锄行动”招聘会在榆树市人社局大厅举行,一位刚达成就业意向的农民这样感慨道。如今步入9月,这场招聘活动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仍在持续释放暖意。回顾当日,大厅内人头攒动,许多刚刚结束春耕的农民纷纷前来寻觅岗位,穿梭于企业展位之间,仔细询问、耐心沟通。现场50余家企业带来2100个岗位,涵盖操作工、质检员等多个领域,让不少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这场始于初夏的就业服务,正让“安心就业”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可感可及的日常。

在榆树,这样的场景越发常见。“饭碗稳了,心就安了。”——这不是口号,是数万家庭的真实盼头。今年上半年,榆树城镇新增就业292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3万人,创下63.1亿元劳务收入。这三组数字,托起的是成千上万张饭桌,是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是一种不慌张的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基。榆树没有停留在“输出劳力”,而是全力打造“安心就业”工程。全省首个农民就业服务站落地榆树,已帮助3万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如何对待“大多数”,更在于如何守护“少数人”。榆树用心用情织就一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的民生保障安全网:通过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完善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守护好每一份权益;通过残疾人“两项补贴”全覆盖,以及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的“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兑现了对每个特殊群体的郑重承诺。这座城市正努力,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教育,是最长远的投入。7536万元真金白银砸下去,谢家中学新综合楼拔地而起,实验高中、长榆高中、弓棚高中旧貌换新颜。这些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一盏盏为下一代点亮的灯。明亮教室、平整操场、现代化设备——它们共同在说:每个榆树孩子,都配得上更好地成长。

医疗,是生命质量的守护线。96.6%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意味着健康被实时关注;10.1万人次的老年免费体检,表达的是对晚年的尊重。更关键的是,3个紧密型医共体真正“沉”了下去,村民小病不再跋山涉水。看病容易点,生活就踏实点。

城市,是人民的居所,更是心之所安。这份安心,往往源自那些融入日常的细微改变。你或许不曾留意棚改旧改的推进日程,却能在归家时感受到小区焕然一新的温馨;你也许说不清榆三公路、三盛路是哪天完成改造的,但通勤的路上确实少了颠簸,多了顺畅;当曾经的“断头路”悄然打通,当背街小巷变得整洁明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建设”,正无声地提升着每一天的生活品质。畅通的是路,连接的却是心;点亮的是灯,温暖的却是归人。榆树正是通过这些扎实的工程与精细的管理,让城市功能与百姓幸福感同步提升。

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更新、市容整治……榆树正在经历一场“温柔的革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这四个词背后,是城市一天天变好的模样,也是一代人正在亲历的变迁。

文体活动,接连上演。刚刚过去的1个月,中老年健身展示大会、大秧歌汇演、二人转展演和“村BA”篮球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相继亮相,从城市舞台到乡村广场,全面展示了榆树市文化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精神风貌。

民生工作,从来没有终点。它是一条河流,持续流淌、不断延伸。榆树用行动诠释发展的终点,不是数字多耀眼,工程多庞大——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日子过得更有指望、有尊严、有温度。

这座北方小城正在黑土地上书写它的答案:稳稳的幸福,才是最硬的道理。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