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广袤无垠,农安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便镶嵌其中。
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个县级优质肉食品生产基地,农安县始终锚定优势产业深耕细作,近年来持续壮大肉牛生猪、珠葱辣椒等核心产业集群,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体系。今年,鲜食玉米、万寿菊又成为农安农业版图上的“新主角”,在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的加持下,“两大两强三基地”建设正全力推进,一幅“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的乡村振兴画卷,正以蓬勃之势在黑土地上加速铺展。
厚积薄发:
黑土地上筑牢特色产业“根基”
初秋的农安,暑气渐散。走进哈拉海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辣”味,圆溜溜的珠葱迎来“火辣辣”的丰收,农民们忙碌着去土、剥皮、打包,一辆辆满载珠葱的货车奔赴东北三省及京津冀市场。
发展农业的底气,源于对黑土资源的珍视。作为农业大县,农安连续5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今年重点围绕涝区治理,开展四沟四渠专项整治1916.5公里,围绕增产增收,实施保护性耕作480万亩、秋粮一喷多促项目135万亩、玉米大斑病航化作业17.85万亩、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7.5万亩,粮食产量稳站85亿斤台阶,538.4万亩玉米田如绿色海洋,1.5万亩鲜食玉米凭脆甜口感成为市场新宠,盛信农业、良裕食品等加工企业崭露头角。
在特色种植领域,农安的表现格外抢眼。全县40.7万亩特色种植基地上,经济作物总产超60万吨:13万亩“三辣”成全国知名产业带,收获季收购商云集;1亿株万寿菊绽放田间,既是乡村美景也是“致富花”;6万亩瓜果、12.33万亩花生、8.6万亩马铃薯布局合理,实现“四季有产出,农民有收入”。
产业发展,基础先行。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9万亩,占全县基本农田面积的57%;全县棚室1.3万亩,哈拉海镇获评省农产品特色优势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9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珠葱)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哈拉海珠葱”品质兜底。
如今,农安已织就“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网络:3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21家)引领发展,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资源,10余处农产品集散市场遍布县域,田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已打通。
在品牌建设上,农安积极打造“安农赞”区域公用品牌,35家企业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涉90个农产品。“红石砬小米”“哈拉海珠葱”“华家甜瓜”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其中“红石砬小米”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出口单价提升40%;春江堰大米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4个品牌入选长春区域公用品牌,18个农产品成为长春名优产品,推动农安特产走进全国中高端市场。
科技为产业插上翅膀。农安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与科研院所共建基地、推广技术,建成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与合隆镇无人农场。全县玉米大斑病航化作业17.85万亩,助推农安农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精准布局:
“312”框架下打造“两大两强三基地”
“我们今年计划将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还会联合科研院校优化品种、研发玉米汁等深加工产品,打响‘农安鲜食玉米’品牌!”盛信农业负责人在农安镇种植基地信心十足地说。
今年以来,农安县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确立“312”(三路一边两江全域)产业布局,以打造鲜食玉米产业大县、万寿菊产业大县、“三辣”产业强县、肉牛产业强县、瓜果蔬菜供应基地、花生生产基地、小米(杂粮)产业基地为目标,推动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转变。
鲜食玉米产业以农安镇、新农乡等为核心,辐射周边打造产业带。依托盛信农业、良裕食品等龙头企业,建立绿色生产与锁鲜技术体系,加速新产品研发,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将构建全产业链,力争2027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成为“中国第一优质鲜食玉米生产大县”。
万寿菊是今年重点培育的“新增长极”。农安县以“庭院经济”为抓手,利用闲置区域栽种,探索“企业+镇村+合作社”的订单模式。目前,绿色佳农等企业新增颗粒加工生产线和油膏萃取项目,不断完善全链条。
“三辣”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以哈拉海镇为核心辐射周边建产业带。一方面,扶持企业建交易中心、定生产标准,稳定供应链;另一方面,推广轮作套种,开发深加工产品。哈拉海镇种植户王大叔称,珠葱经深加工后价格翻倍,为农民的收入拓宽了渠道。据悉,2027年,“三辣”种植面积将达15万亩,重塑品牌优势。
“三大供应基地”建设同样精准发力。优质瓜果蔬菜基地聚焦长春都市圈需求,建设相关基地,力争提升在长春本地供给占比;花生产业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开发深加工产品;小米(杂粮)基地依托“红石砬小米”品牌,推动产品深加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要让农安成为长春“菜篮子”“果篮子”,让本地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多维保障:
凝聚合力冲刺“现代农业强县”目标
为实现“三年建成特色鲜明的种养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强县”目标,农安县从组织、金融、用地、科技、宣传等多维度发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保障体系,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成立特色产业专班,建立“专班统筹、乡镇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农安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定期跟踪检查,确保重点任务落地。
与此同时,农安县调整优化现有政策资金,重点支持特色产业的品种开发、加工技术、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合理调配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种植业补贴等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金融+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优先保障加工园区用地,探索“点状供地”模式支持乡村旅游项目,为鲜食玉米加工园、“三辣”交易市场、肉牛养殖基地等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以前,担心用地问题,现在,政府主动对接,帮我们解决了加工园区的土地审批,项目推进特别顺利。”盛信农业负责人激动地说。
农安县深化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核心种源、生物育种、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不仅如此,农安县还加大“安农赞”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讲好“农安品牌故事”;在长春市建立“安农赞”农产品社区超市、体验店,与每日生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官方旗舰店,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丰收节、采摘节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扩大品牌影响力。
站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农安县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锚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核心路径,以“一乡一品、一品一业”为抓手,全力推动农业产业能级跃升,为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源源不断注入“农安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