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52版:新时代 新报答

蛟河市:

“链”式崛起 提质转型

本报记者 李婷 姜岸松

蛟河水泥制品项目。

得利斯黑糯玉米和黄糯玉米。

水泥制品项目。

黄松甸灵芝产业园。

初秋的蛟河,山峦叠翠,生机盎然。蛟河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矿山上,立体式开采作业正有序进行;石材加工厂里,先进的绳锯在轰鸣声中,持续切割;废弃物循环区里,碎石和石粉经过巧妙处理,变废为宝;物流区域内,除了奔驰的汽车,还有刚开通的铁路货运列车往来运输。农业产业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不相上下——在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物流园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繁忙而有序;不远处,新投用的千棚灵芝产业园内,一朵朵肥厚的灵芝正静待采收。这些跃动的场景,正是蛟河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奋力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蛟河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吉林省委、吉林市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实施“1563”发展战略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经济大盘稳中提质

发展动能持续积聚

坚持高质量发展,蛟河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期中答卷”。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9%,消费市场复苏势头强劲。

项目是发展的引擎。蛟河坚持把投资作为重中之重,蛟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率先垂范,“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招商对接50次,洽谈重点项目62个。截至目前,全市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引资额12亿元,落地开工率近七成(66%);新建续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总投资额超129.87亿元,为未来发展蓄足了后劲。

蛟河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城镇化建设,围绕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5个方面,滚动实施县城城镇化重点项目62个,总投资166.1亿元。同时,滨河北路“断头路”竣工通车,梗阻多年的城市环线实现闭环贯通,城市承载力进一步提升。

蛟河坚持把“十五五”规划编制作为事关当地振兴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把项目谋划作为规划编制的重中之重,围绕上级政策导向和蛟河发展实际,系统谋划重点项目136个、总投资515.6亿元。这其中,31个项目纳入吉林市规划,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北部(蛟河)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还纳入了全省规划。

“蛟河‘九解一协调’服务专班主动上门,帮我们快速协调解决了股权转让和施工用电问题,真是雪中送炭!”谈及政府的帮扶,吉林省升荣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不已。蛟河市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停”企业盘活行动,上半年,累计为企业解决市场、融资等诉求310件,成功让4户“双停”企业和“半拉子”工程重焕生机,7户企业升规入统,经营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此外,“九解一协调”3.0版见行见效,144名“企业知心人”助企纾困,累计帮助企业对接订单2300余万元,协调贷款6亿元。

特色产业“链”式崛起

转型升级步伐铿锵

推动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蛟河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全面推进“五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具有蛟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硕果摇枝”。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深入实施,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山东得利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推动产品研发和深加工。新站镇千棚灵芝产业园建成投用,“蛟河黏玉米”成功入选吉林鲜食玉米五大地理标志品牌。上半年,该产业产值达44.3亿元,同比增长10%。此外,得利斯甜糯玉米项目全面投产,窝集口煎饼等8个优质农产品入选“礼遇吉林”产品,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11.5%。

石材产业“点石成金”。天岗花岗岩资源得天独厚,蛟河正着力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国北部(蛟河)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不仅举办了产需对接会,与多家央企国企达成战略合作,还开工建设石材文化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华磊石业等12户石材企业已成功晋升规模以上企业行列。新引进银岗矿山等3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固城固废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吉荣石材建成投产,高端板材年生产能力达240万平方米。同时,蛟河还聚焦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矿山开采规模提升,确保年开采荒料突破100万立方米,启动5个饰面用花岗岩矿区域勘查工作;并推进石材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引进石粉下游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

新能源产业蹄疾步稳。作为省内在建的重大能源项目,国网新源蛟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地下厂房开挖支护已完成,上水库大坝填筑已经全面展开,整体建设进展顺利。该项目总投资69.7亿元,已完成投资21.23亿元。此外,白石山镇中深层地热供暖、绿能产业园风电等项目也稳步推进,绿色能源体系正加速构建。目前,新能源在建及并网装机容量达136.2万千瓦。蛟河还将以“风光水储一体化”为主攻方向,推动天岗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规划,构建“绿电+消纳”产业联动新模式,以“新能源+”赋能乡村振兴,实现能源供给升级。

文旅产业“热度”持续飙升。红叶旅游季等文旅IP升温,尤其是2024年拉法山风景区首次开启冬季旅游模式,新兴的景区夜游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截至9月7日,夜游总收入达155.27万元,达到2024年同期的897%;夜游总人数3.57万人,同比激增711%。这一数据的跨越式增长,不仅体现了夜游项目的强劲吸引力,更印证了拉法山景区整体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不仅如此,蛟河市多项举措齐头并进——拉法山游客服务中心正式投用,红叶谷森林小剧场等新业态惊艳亮相,登山纳福、红色研学等20条主题旅游线路精心打造。一系列创新与优化推动接待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实现72.8%和84.5%的大幅增长。此外,通过全面提升核心景区设施、丰富红叶文创产品、强化“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蛟河正以更完善的体验、更优质的服务,吸引八方来宾,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改革效能充分释放

发展环境优化升级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蛟河市系统推进10个方面42项具体改革任务和9个重点专项,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

开发区改革是重头戏。通过调整内设机构、实行岗位聘用和绩效工资制,全面激发了园区内生动力。上半年,蛟河经济开发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等方式,引进医美产品生产、关东药业技改扩能、保健用品生产、银岗矿山开发、大口径管件生产、水泥制品等6个项目签约落地。主战场作用日益凸显。

能源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新能源发电项目7个,总装机容量超过15万千瓦,2025年上半年,实现产值5204.2万元。

在乡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效三年行动成效显著。乡镇街谋划实施自主经营项目59个,新增经营主体645户,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5936.38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33.92%。

“现在办事流程更清晰、更快捷了!”这是许多蛟河企业和群众的共同感受。深化推进职能转变,蛟河作为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持续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最高排名全国第5,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蛟河的“金字招牌”。同时,蛟河市还系统规划城市更新,推动20余个城建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完成空中线缆整治33.5公里,拆除D级危楼等,盘活城市公共空间16.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41亩,城市宜居性持续提升。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安全底线牢牢守住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蛟河市系统实施民生问题“大调研、大起底”行动,畅通各类诉求反映渠道,上半年受理解决民生诉求4427件,解决率和满意度位居吉林地区前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医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市医院与吉大一院深度合作为群众带来优质医疗服务;高考成绩在外五县(市)名列前茅,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荣获省级一等奖。31个老旧小区改造稳步实施,“一城一网”热源互补、供热“冬病夏治”让冬天更温暖,5处口袋公园、转角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此外,朝中等30所学校维修改造,高考高分段人数位列外五县(市)第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辖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本地就诊率达81%。

安全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蛟河市以高度责任感,狠抓安全生产,深入推进安全生产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他们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地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1.2%,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10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同时,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完成水毁农村公路修复58公里、桥梁改建25座,百姓“出行难”问题得以解决。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效运行,长安派出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

蛟河市主要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实施“1563”发展战略,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做大做强农特产品深加工、石材、医药健康、新能源、文化旅游五大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城市更新、生态环保、安全稳定、党建引领六大工程,努力打造特色蛟河、活力蛟河、幸福蛟河,以更加昂扬姿态推动新时代蛟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