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55版:新时代 新报答

东辽县:

源头活水润沃土

本报记者 赵蓓蓓 庞智源

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新美乡村入画来。

东辽河水悠悠流淌,见证着东辽县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蓬勃发展。

吉米飘香水稻生产基地。

草木丰茂的东辽河源头,生态美景引客至。

东辽县以实干绘就“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金秋时节的东辽大地,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乡村沃野里,特色产业结出增收硕果;工业园区内,智能生产线迸发强劲动能;东辽河畔边,碧水青山滋养幸福生活。

近年来,东辽县以乡村振兴厚植底气、工业升级激活势能、生态保护擦亮底色,三大领域同频共振,书写“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多元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今年的秋蚕收成比去年还强,这一筐茧子能卖200多元,家里5公顷柞林,光养蚕就能挣4万多元!”辽河源镇居安村养殖户张胜国蹲在柞林里,双手麻利地从蚕蔟上摘下饱满的柞蚕茧,竹筐很快就堆得满满当当。作为全省唯一以柞蚕为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居安村的秋蚕采收场景,正是东辽县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生动缩影。

东辽县立足15641公顷宜蚕柞林的资源优势,让柞蚕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2025年全县共放养柞蚕1476把,产量预计达到210万公斤,产值将突破1.5亿元,其中秋蚕贡献了1275把放养量、204万公斤产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如今,“东辽柞蚕”不仅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护身”,还延伸出雄蚕蛾酒、缫丝加工等产业链——吉林省吉远缫丝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能30—50吨,填补了省内长丝加工空白;辽河源镇中德柞蚕园升级为生态观光园,游客可体验柞蚕采摘、学习蚕业科普,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除了柞蚕产业,东辽县的特色产业矩阵持续扩容。“秸秆变肉”工程推动肉牛产业规模化,2个千头以上牛场落地,5个养殖大乡镇、50个专业村渐成气候;“中国蛋谷”声名远扬,金翼食品1000万只蛋鸡存栏规模国内领先,年加工鲜蛋10万吨,带动2000余名农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毛驴养殖以“1+2+5+N”模式破局,东辽县国有养殖基地存栏572头东辽黑驴,2个规模养殖企业、5个村集体基地带动农户参与,让“小毛驴”撑起增收“大希望”。

与此同时,小庭院也成为了“增收园”。“你看这院里的白菜、萝卜,再过一个多月就能收,去年种的黏玉米卖了3000多元,还拿到1200元庭院经济补贴。”辽河源镇脱贫户迟秀娟领着记者参观自家小院,地里的蔬菜绿油油一片,满目的丰收景象。在东辽县,像迟秀娟这样通过庭院经济增收的农户不在少数。东辽县推行“庭院+飞地”模式,推动1788户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养殖面积达110.88万平方米,195万元奖补资金直接发放到户,不仅让闲置土地变身“聚宝盆”,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不离家”。

资金保障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力,为乡村振兴“强筋健骨”。2025年东辽县4634万元衔接资金100%投入项目,37个谋划项目中产业类占比超7成,全县111个产业帮扶项目带动2.69万人次受益;“十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6个“百村示范”村完成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升级赋能

点燃工业发展“强劲引擎”

“这条生产线专为一汽红旗定制,每分钟能完成3个零件加工,我们已从一汽承接共20款车型140个零件的配套订单,按全生命周期预测在手订单约40亿元!”在吉林省正轩车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灵活挥舞,将热成形零件精准焊接,火花在流水线上不断闪烁,董事长王中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作为格致集团旗下子公司,正轩车架的火热生产场景,正是东辽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在不远处的吉林诺德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另一番忙碌景象同样动人。生产线旁,技术工人正调试新研发的复合隔音隔热膜,透明的薄膜经过检测,隔音效果比传统产品提升30%。“我们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现在产品不仅供应国内车企,还出口到东南亚,今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25%。”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智改数转”,企业完成12台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18%,成功跻身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东辽县以项目为“生命线”,以创新为“动力源”,推动工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大项目加速集聚,上海湛恩盛年产20万吨纯净水项目厂房主体完工,明年可投产;江阴长乐纺织年产500万件内衣裤项目设备正在调试,投产后能带动300余人就业。2025年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65个,总投资127.9亿元,2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30个项目力争年内竣工投产,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效应愈发凸显。格致集团深耕汽车模具行业21年,是德国大众、德国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全球供应商,旗下4家规上子公司构建起“精密铸造—模具研发—零部件生产”完整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产值达4.97亿元,同比增长22.3%;金翼食品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75台(套)智能设备将人力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升25%,鲜蛋加工能力亚洲领先,蛋粉、蛋液等产品远销海外,卤蛋、蛋粒等产品供应桃李、双汇等知名企业;浙江甬越年出栏5万头黑猪养殖提升项目、溪牧科技饲料深加工项目等15个新签约项目,正加快落地,将进一步完善东辽县“农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从单一生产到产业链集群,东辽县工业正以强劲势头,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生态保护

碧水青山铺就“幸福底色”

“以前河边有垃圾,夏天臭味熏人,别说游客了,我们自己都不愿靠近;现在水清了、树绿了,周末来写生、露营的游客特别多,我家农家乐每月能多赚好几千元!”辽河源镇安北村村民王军委,正忙着给游客端上刚出锅的农家炖菜,院外就是清澈的源头活水涓涓流过,岸边垂柳依依,几位游客正举着相机拍摄初秋的景色。作为东辽河源头村,安北村的变化,是东辽县以生态保护赋能民生幸福的生动写照。

清晨的东辽河畔,景色宜人。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156名保洁员每天巡查,发现垃圾及时清理,遇到排污问题马上上报。综合治理下的东辽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今年上半年,沿线监测到的白鹭、野鸭等水鸟种类比去年多了8种,这就是生态变好的最好证明。

东辽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组合拳”。在东辽河流域治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6座、生态滤池38处,清理河道淤泥18万立方米,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1500余亩,整治河道“清四乱”问题260个;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成106座棚式黑膜污水池、36个村级粪污收储点,4家有机肥厂形成“收集—处理—还田”闭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85%,既守护了“母亲河”,又让粪污变废为宝,去年全县有机肥还田面积达12万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800吨。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同步推进的成效不断显现。东辽县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144公顷,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更新造林89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9.8%,昔日的废弃矿坑变成了“花果山”,荒坡地种上了柞树、松树,既涵养了水源,又为柞蚕产业提供了优质蚕场;严控“两高”项目准入,支持诺德高科、吉诺树脂等企业完成21台设备节能改造,建投低碳环保建材项目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年减少固废填埋量5万吨;布局新能源产业,辽矿100兆瓦风电、华电28.9兆瓦风电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年内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120万吨。

如今的东辽县,东辽河畔白鹭齐飞,乡村旅游渐成气候。安北村依托源头生态优势,发展农家乐6家、露营基地2处,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东辽县正以生态之美,绘就民生之福,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乡村振兴有温度,工业发展有速度,生态保护有力度。东辽县正以实干为笔,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本版图片由东辽县委宣传部提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