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西北部的科尔沁草原东缘,洮南市就位于洮儿河畔。这里曾是“关东商贸重镇”,兴隆街上昔日的商号旧址、斑驳的砖瓦,仍在无声诉说着一个世纪前的繁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区域贸易中心的光环渐褪。然而,深植于这片黑土地的基因从未改变:那就是对资源的珍视与对外连接的渴望。
如今,洮南是吉林省排名前十的产粮大县。除玉米和水稻外,小冰麦、黑水西瓜、辣椒、万宝粉条、德泰绿豆等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扬。丰富的秸秆资源正变“废”为宝,通过新能源变革,转化为通往全球碳中和赛道的“绿色燃料”。洮南正在更大的发展格局中叩响世界的大门,找回属于自己的“兴隆”。
文旅融合“唤醒”百年老街新活力
兴隆古街,长320米,宽23米,兴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作为洮南最早的商业街之一,这里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见证了古城的历史变迁。
今年,洮南市委、市政府将兴隆古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列为重点工程,精心规划周边片区,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全新面貌亮相。新增仿古灯柱,柱身镶嵌历史故事牌与二维码“数字名片”,扫码即可触摸历史脉络。复古邮筒、火车站台等景观小品,复刻发展印记;绿植与座椅的增加,让游览更舒适。徜徉其间,步步皆景,目之所及皆为过往。
位于古街东段的天恩地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风雨,重焕光彩。院心绿植点缀古朴韵味,二进院新增三处景观雕塑,生动还原陶铸、邓华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这里不仅是中共辽吉省委办公地旧址,更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于一体的精神堡垒。
古街中段以“活化文化、服务群众”为核心,复原兴隆茶馆这一洮南人记忆中的社交场所。每周五、周六晚,专业演员登台献艺,相声、戏曲、戏法轮番上演,场场座无虚席,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非遗工坊集中展示洮南3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教育、展示、制作于一体,剪纸、葫芦雕等传统技艺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洮南书局获评全省首批“十佳书房”,读书沙龙常办常新,一杯咖啡配一本好书,成为市民与游客的“心灵驿站”。
古街西侧的吴俊升“恒盛号”商业大楼,曾是百年前洮南最高建筑,如今变身市博物馆,承载城市记忆。馆内复原百年兴隆街景,陈列老物件、档案与文物,系统展现洮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今年,洮南还为市民打造了新的“城市会客厅”——古树北街公园。这座占地6700平方米的公园,坐落于大帅府与教堂之间,广场采用灰砖青瓦铺装,与周边古建筑风格统一。休闲座椅散布绿荫下,是感受历史文化的休闲地,更是喧嚣城市中的“桃花源”。
青砖灰瓦,诉说百年商埠往日繁华;朱栏彩绘,绘就今日文旅崭新画卷。洮南正以文旅为桥,向八方游客展现独特魅力。
“土特产”成为对外连接“金名片”
8月,第二届世界冰麦美食大会在长春举办。洮南圣一冰麦展出的冰麦系列美食,凭借独特魅力和产业价值成为亮点。
冰麦“种在冰上,收在火上”,每年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旬收割,演绎着洮南大地上的“冰与火之歌”。其面粉粗蛋白含量高达19%,湿面筋达40%,营养指标全面优于普通面粉,口感筋道、麦香浓郁。
“我们推出冰麦冰淇淋、分子肽、烘焙系列及人参代餐粉等产品,希望冰麦走出洮南、走向世界。”洮南市圣一金地生物农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赵伟说。
同月,第十五届东北亚博览会上,洮南黑水西瓜果肉鲜红、清甜四溢,吸引众人品尝。“黑水西瓜糖度约12度,口感好、水分足,有‘瓜开满屋香,一口永难忘’之美誉。”洮南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黑水西瓜于200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形成从选种、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当地采用标准化种植,自然成熟,保留原味。这块“西瓜名片”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洮南肥沃的黑钙土适宜辣椒生长。2008年,“洮南辣椒”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秋晒时节,洮南街路两侧晒辣椒的景象颇为壮观。辣椒上市时,国内外客商云集,在最新鲜时封装集运,迅速送入市场。
福顺镇作为辣椒产业代表,拥有辣椒经纪人近千名,冷库17座,年加工速冻鲜椒5.5万吨,储存干椒2.6万吨,市场年交易总额约1.5亿元。
万宝乡因盛产粉条,享有“中国粉条之乡”的美誉。粉条加工是万宝乡的特色产业,如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2011年粉条加工技艺被纳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万宝香”粉条不但畅销东北,还打开了南方市场,主要销往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洮南绿豆”粒大、饱满、美味可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如今,洮南市大力发展绿豆深加工产业,积极推进洮南德泰豆类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延长绿豆产业链,生产蛋白、淀粉、粉丝、膳食纤维、饲料等深加工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加工6.6万吨绿豆和豌豆。
近年来,洮南的特色农产品不断拉伸产业链条,越来越多人认识并爱上了这些健康美味。企业也借助各种博览会舞台,推动特色农产品迈向全国市场。
“新燃料”叩响通往“新丝路”的大门
洮南市地处吉林西部,地势平坦,位于松辽清洁能源基地范围内,可开发风光资源总量1000万千瓦。洮南作为产粮大县,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具备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区域土地充裕,环境容量大,可承载绿色甲醇项目及配套新能源设施,形成“绿电—绿氢—绿色燃料”零碳循环体系。
7月15日,由上海电气投资的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吉林西部(洮南)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园区投产。全国首批规模化绿色甲醇通过“洮南生产—陆海联运—上海加注”模式,作为船用燃料走向国际市场。
该项目首次实现风电制氢与生物质气化耦合大规模生产绿色甲醇,是我国绿色氢基燃料领域的重大突破;首次实现绿色燃料从内陆生产基地到国际港口的商业闭环,为大规模绿电消纳提供新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为航运业脱碳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洮南市又签约了两个30万吨甲醇项目,分别是华能洮南风光制氢合成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中能建洮南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全市绿氢化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同时,洮南市围绕绿氢化工装备支撑,提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吉林省致远新能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该企业在洮南投资建设的氢能装备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5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年产3万套碳纤维高压储氢容器生产线,产品为车用Ⅲ型储氢气瓶。
据了解,致远氢能是吉林省唯一一家具备独立设计、自主加工制造Ⅲ型储氢气瓶的企业。预计今年内可实现投产,项目投产满产后年可生产储氢气瓶2万—3万个,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
近年来,洮南深度融入“氢动吉林”“吉氢入海”战略,探索“以新能源开发带动装备制造、促进绿氢化工”的发展模式,以“三年工程一年完成”的速度,推动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为绿色甲醇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绿色甲醇如一条无形丝路,将洮南与上海、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这座曾经闪耀于东北西部的商贸中心,正凭借资源与科技,在全球能源变革中重新定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源于土地,望向天空。洮南这座百年古城,从未停止对“兴隆”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