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44版:新时代 新报答

长春新区:

创新强引擎 新质向未来

本报记者 柳青 徐雁秋

长春新区打造“HEAD”数字产业基地。

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长智光谷产业园打造吉林省光电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

长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汇聚科技与产业创新动能。

风劲潮涌万象新。

当前,长春新区正以科技创新的“含新量”打开高质量发展新通道。

金赛药业生长激素研发水平世界领先;希达电子的COB技术跻身全球三强;长光卫星117颗“吉林一号”卫星翱翔太空;去年11月组建的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已引进17户企业;吉林省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揭牌;全国首家“仿生机器人MALL”开幕……这一连串突破与成果,不仅是长春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生动注脚,更是其持续迸发创新活力的真实见证。

在这些标志性成就的背后,折射出长春新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战略定力与发展远见。正是这种将创新作为区域发展内在引擎的持续努力,正不断助推企业攀越技术高峰、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在全局层面加速孕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澎湃的“长春动能”。

建强平台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长春新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频频抛出“大手笔”。

位于长春新区北湖开发区的吉兴产业园项目由长春新区与吉林大学联合共建,项目建成后,将吸引300家企业入驻。

吉林青年创业园(北湖园区)对所有在孵企业“免收房租”,配套提供项目融资、代办代缴、人力人才、财税辅导、法律援助、知识产权、政策信息等一揽子免费创孵服务;定期开展项目路演会、政策宣讲会、创业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是欧美同学会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新舞台,该中心依托长春药谷、长春光谷等,重点为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赛道的“成熟期”海创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承载空间。为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长春新区加快“科技重器”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保持年均20%增速,院士工作站发展到6家,博士后工作站发展到26家,在微电子、光学工程、生物学等领域确立了东北领先的研发创新实力。

与驻区大院大校大所双向奔赴,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21个,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400余家,转化科技成果500余项,集聚科研人员3000余人。

联合吉林大学共建吉大概念验证中心、长白山实验室、吉大未来实验室、吉诺贝尔科创园、吉兴产业园,联合应化所共建应化所北湖园区、吉林省氢能产业研究院、吉林省化工新材料基地,联合光机所共建光电子孵化器、长智光谷产业园。

推动吉林大学“自动轮智行底盘”“世界首例超大孔径全硅分子筛”、光机所“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应化所“航天轻质热防护材料”、地理所“智能育种芯片”等高精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依托重大平台建设,长春新区勾勒出一片各类创新资源活力涌动的“创新版图”。

攀高逐新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是企业劈波斩浪、稳健前行的不竭动力。

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正持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硬核”产业竞争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浪潮中行稳致远,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成长之路。

目前,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占地21.6万平方米的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包括卫星指控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存储中心等设施,以及光学加工中心等智能化光学元件生产线,着力打造以卫星研制、生产及数据应用开发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全面构建航天信息产业生态圈。

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自主研发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拥有长春、深圳两大研发中心。截至2024年12月,该公司已拥有有效专利213件,其中发明专利136件,实用新型专利55件,外观设计专利22件;已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医疗检验产品研发平台,其中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尿液干化学分析质控物、妇科分泌物分析系统等产品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参与尿液分析仪、尿液分析质控液多项行业标准的起草。

抢赛道,占高地。在这里,科技创新是生动鲜活的实践。

长春新区在多元化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接连发力,始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优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成长体系——

打造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品。奥来德、海谱润斯的OLED材料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永利激光拥有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激光器生产线。

培育一批高成长的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30%,总数达到870户;吉林省首批雏鹰、瞪羚企业中新区占比1/3;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到639户;中机试验等4户企业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吉林东光、迪瑞医疗、捷翼科技等5户企业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构建一批优质孵化载体。累计培育孵化载体58家,其中国家级14家,长春科创中心、光电子孵化器成为省内仅有的两家国家级A类孵化器。启迪控股建设的启迪科技园实现“开园即满园”。海尔海创汇建成长春工业互联网产业加速平台,入驻率达90%。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势头踊跃投身科技攻坚与产业升级,持续释放出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筑巢引凤

厚植引才聚才沃土

“我们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稀缺资源’。他们选择吉林,选择长春新区,除了高薪及省市人才政策等优厚待遇外,更看重这里的产业土壤与发展前景。”吉林省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超说。

8月27日,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在长春新区挂牌,不到两个月,该公司人才队伍搭建就已有明显进展。据悉,其注册资本16.3亿元中,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6亿元,省市两级产业基金注资10亿元,省内优势科研团队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这样的股权配比,暗含政企共担风险、以市场化破局的考量。而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的落位也让长春新区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的前沿领域迈出坚实一步。

随着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应用示范基地在新区正式揭牌,全国首个集具身智能技术示范、多场景体验与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共创平台由此落地吉林。未来,示范基地将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融合标杆,通过汇聚高校科研力量与头部企业技术资源,重点突破具身智能关键技术,推动场景化应用与产业协同创新,助力构建具有吉林特色、全国影响力的仿生具身智能产业与人才生态。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唯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为此,长春新区高效运营欧美同学会东北海创中心、北湖新质人才港核心服务区、省级人才资源产业园,创新推出“筑梦新区,成就未来”专项行动、“新区励志奖学金”等引才举措,全区汇集硕士学历以上人才1.96万人、技术技能人才8.15万人、经营管理人才9200人、海外人才2600余人。全面构建“青年人才活力社区”,高品质打造海容荟、北湖城市印巷等8条青年友好型街区;建成鲲鹏、青云、梧桐、集贤等人才公寓20万平方米。

人才的加速汇集,正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跨越实验室与产业化之间的鸿沟,加速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在此背景下,长春新区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协同共进的一体化生态。

通过组建12个校地合作专班,常态化开展“登门入室”式精准对接,新区已新储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15项。其中,“高性能聚合物泡沫材料”“有机硅橡胶”等50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

在全省首推场景创新机制,发布北湖未来科学城首批场景机会16个、场景能力清单32个,推动创新链、供应链有机结合。

打造东北领先、全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落位吉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长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东北唯一知识产权法庭;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大厦和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专利预审服务,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缩短75%,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到103家。

聚力建设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在全省首推“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科技企业信贷支持。

全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宜居新城,建成18所中小学25个校区,医疗机构发展到502家,打造了北湖公园、宁溪公园、悦榕鸿居等一系列文旅“爆点”,让创新与城市协同共生、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科技创新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让长春新区高质量发展信心倍增。

长春新区,正顺势而上,起势而为。

预计到2025年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突破950家、650家,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超1.5万件;到2026年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100家、750家,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超1.6万件;到2027年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00家、850家,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超1.75万件。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长春新区,必将以开拓之姿、奋进之势,铸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