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65版:新时代 新报答

践行使命 金融“活水”润沃土

——对话农行吉林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杨春雷

本报记者 杨晓艳

四平伊通支行客户经理为客户讲解业务。

半喂入式收割机正在高效进行作业。(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弓棚支行支持返乡创业大学生创办玉米收储企业。

秋收时节,稻黍金黄,瓜果飘香,沃野田畴尽是丰收景象。

作为因农而生、因农而兴的国有大行,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以下简称“吉林农行”)始终以服务“三农”为使命,用金融“活水”浸润乡村沃土。近日,本报记者对话农行吉林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杨春雷,深入探寻这家省级分行如何以金融力量,在吉林乡村振兴的丰收画卷上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记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农行将服务“三农”确定为全行“头号工程”,能否谈谈分行在服务县域“三农”领域取得的成效?

杨春雷: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的根本发展定位,是党和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使命,更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

吉林农行立足吉林沃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重要指示,近年来,聚焦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定位,将服务“三农”确定为全行“头号工程”,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全心全意服务县域“三农”事业。

截至今年8月末,县域贷款余额1237亿元,全行贷款占比60%,3年增长了397亿元,增幅61%;涉农贷款余额574亿元,3年增长了147亿元,增幅35%。服务全省县域2300余户企业和28万农户;行政村信贷覆盖率92%,3年提升12.2个百分点。围绕粮食生产、畜牧产业、乡村特色产业、乡村建设、文旅产业等涉农领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省内商业银行中唯一一家连续5年获得人民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考评“优秀”。

记者: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服务,必然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来支撑。吉林农行在这方面有何创新?

杨春雷:围绕推进“四个农业”建设,加快完善“三头三尾”农业全产业链条,吉林农行紧跟省委、省政府农业强省建设规划,聚焦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主攻方向,明确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三精三定”的新想法、新思路、新举措。一是精准锚定产业和客群,着力打造“全产业、全链条、全主体、全服务”的“四全”服务体系;二是精心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着力构建“1+N”乡村振兴专属服务体系;三是精心选定示范合作区域,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乡示范样板。

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四全”服务体系吗?

杨春雷:我们精准锚定产业和客群,着力构建了“全产业、全链条、全主体、全服务”的“四全”服务体系。

一是服务“全产业”。横向服务种植业、养殖业、多业经营、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乡村振兴“全产业”,围绕全省“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万亿级旅游、万亿级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等“双千、双万”工程,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分类精准施策,大力支持涉农全产业发展。截至8月末,乡村产业贷款余额345亿元,比年初增长56亿元,增幅19%;三年增长161亿元,增幅87%。

二是服务“全链条”。纵向服务农业产业链条上的种植、养殖、农田水利、种子化肥、农机农资、仓储物流、加工贸易、消费零售等各环节主体。聚焦“三头三尾”,深入推进“链式”服务,构建“田间/圈舍—市场—餐桌”的全链条闭环服务模式,着力支持全链条每个环节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金融助力农业产业强特色、育龙头、树品牌、促合作。加快推进抚松“参链”、蛟河“菌链”、双阳“鹿链”等模式落地;同时在通化、白山等地区探索打造“草头药尾”金融服务模式。着力支持涉农企业壮大升级,助推质量农业发展,推动提升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力支持“吉字号”农产品品牌跃升,推动各地产业打造品牌农业,特别是围绕人参、梅花鹿、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农特产品及食药用菌精深加工、高值利用。创新“黑土粮仓贷”支持粮食产业链贷款167亿元,创新“牛链e贷”支持皓月、犇福等屠宰加工企业及养殖农户和肉品商户贷款72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贷款余额42亿元,3年增长18亿元,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授信金额和覆盖率均实现翻番。

三是服务“全主体”。充分发挥我行城乡联动、集团合成优势,服务涉农各产业链条上各环节“全主体”。做好强农、富农金融服务,根据农业龙头企业、乡镇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牧)场、农村电商、个体工商户及小农户等各类主体不同特点,适配专属金融产品,持续提升对涉农大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服务覆盖度。同时,在全省实施农户贷款“千村百亿”行动,截至8月末,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34亿元,3年增长52亿元,增幅64%;农户贷款余额250亿元,比年初净增61亿元,3年增长3倍多。

四是做好“全服务”。扎实推进惠农金融服务,为农村客户提供信贷融资、支付结算、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近3年新增加乡镇网点47个(含自助8个);掌银乡村版用户达81万户,增长2倍;“惠农通”服务点对乡镇“全覆盖”;为4万农村商户提供智能支付工具;组建流动服务团队,配备农村金融流动服务车,让农民“足不出户”享受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搭建“智慧”服务场景368个。

记者:“精心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是“三精三定”的关键,吉林农行在制度、产品、作业模式上有哪些突破性创新?

杨春雷:我们核心是构建了“1+N”乡村振兴专属服务体系,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谋划“1+N”专属制度体系。组建省、市、县三级专班,统筹制定《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方案》一个总纲领,分类出台《“双千”工程服务方案》《粮食、肉牛、乡村文旅三项行动方案》《农业龙头企业服务方案》等多个专项措施,结合吉林实际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三农”工作重点指示精神工作方案》《关于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2025年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意见》,并会同总行制定《金融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行动方案》,加大政策供给,着力构建“1+N”乡村振兴专属制度体系。

创新“三农”特色金融产品。围绕县域G端(政府)B端(企业)C端(个人),精准研发一批管用、好用、实用的新产品,打造“三农”特色金融“产品箱”。加快推广“龙头企业贷”“合作社贷”“活体抵押贷”“粮农贷”“农商贷”“乡旅贷”“跨包贷”“科信e贷”等系列产品,推出“涉农产业链头尾联动贷”和“品牌农产贷”产品。同时,积极创新乡村专属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金融工具,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百米”。我行成功上线智慧医保便民服务平台,推出“智慧医疗信用卡”,为参保人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和老年客户提供“先医后付”的“信用就医”保障,为全国医保系统提供可借鉴复制的“吉林方案”。

打造服务“三农”作业模式。自2023年以来,在全省实施“乡村深耕计划”,打造“四位一体”作业模式,省市县乡四级行班子成员带头每周走县、访镇、进村、入户,宣讲惠农政策,破解服务堵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触达率,累计“深耕”2942人次。今年,“乡村深耕计划”升级为3.0版,开展“走亲戚、交朋友、办实事、亮成果”四项行动。继续坚持“各级班子带头干”,深入乡村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全面推广“两个全面融入”模式,金融赋能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强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打造“两个全面融入”模式以来,开展兴边富民、党团共建、助残助学、反诈防非、信用建设等社会责任融入活动2480次,我行在乡村的服务覆盖度、政府认可度、农户好评度全面提升。

尤其是为应对当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复杂形势,组织各级行积极采取“无还本续贷”政策,全力保障春耕备耕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做好、做实、做优强农惠农富农金融。

记者:我们了解到,农行正在打造“一市两县十乡百村”示范区,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规划。

杨春雷:为切实推动“四个农业”在吉林大地落地扎根、开花结果,我行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禀赋,选取白山市、农安县、通榆县及10个乡镇、100个行政村,计划利用3年时间,打造“一市两县十乡百村‘四个农业’政银合作示范区”样板,累计投放“四个农业”贷款91.47亿元。

科学打造示范区域。省、市、县三级行主要领导主动拜访各市(州)、县(市)、乡镇党政,结合各地优势资源,与白山市、农安县、通榆县达成首批打造“四个农业”合作示范区意向;同时从全省经济强镇中,选取“四个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产业业态全、项目规划多、合作意愿强、发展潜力大的乡镇和行政村,打造10个示范乡镇和100个示范村,力争在每个示范乡镇重点培育2—4项、每个示范村发展1—3项“四个农业”业态。

量身定制合作方式。对选定的市、县、乡、村,与当地党政及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深入对接,逐个敲定重要产业、规划项目、龙头企业、重点客户,分别核定目标授信额度,分别签署《打造“四个农业”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未来3年,计划向“一市两县十乡百村”投放支持“四个农业”贷款140亿元以上;其中,向农安县、通榆县各投放贷款10亿元以上,向10个示范乡镇各投放贷款1亿元以上,向100个示范村各投放贷款1000万元以上。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省分行建立定期监测、通报、考评机制,对“一市两县十乡百村”金融服务成效实行按月监测、按季通报、按年考评,对各分支行服务辖内示范区贷款额度、支持项目、企业和农户数量、带动发展业态、打造农业品牌个数等,设置信贷覆盖率、计划完成率、增长率等量化指标,加大考核,强化督导,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机制,确保示范区打造取得切实效果。

强化政策资源保障。按照“一点一方案”模式,对一市、两县、十乡、百村逐个制定专属服务方案,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强化政银合作联动,匹配专属产品模式,开展综合金融服务,从信贷支持、产品创新、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等方面打出差异化政策“组合拳”,为示范合作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