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69版:新时代 新报答

白城师范学院毕业生扎根西部大地——

青春因奉献而闪光

本报记者 张磊 尹雪

丁香大道承载历届学子美好回忆。

航拍白城师范学院主教学楼。

9月1日,白城师范学院举行“扎根的教育”实验示范协作区建设暨“丁香花开 支教计划”团队出征仪式。

9月2日,白城师范学院、白城市委党史研究室、白城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开展“开学第一课”。

白城师范学院“丁香王”虬枝苍劲绽芳华。

在白城师范学院的校园里,丁香花年年盛开,芬芳袭人。丁香寄托着白师人扎根、奉献、高洁、勤奋、团结的独特品格,凝聚着白师人“扎根瀚海 捧献芬芳”的丁香精神。而一批批学子正如这顽强的丁香,将根系深深扎进西部的广袤土地,他们用选择回答时代之问,用行动诠释母校精神。从宁夏平原到雪域高原,从黄土坡上的小学课堂到边疆乡镇,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青春因奉献而闪光,岁月因坚守而璀璨。

“从志愿者到警察,完成角色转变难不难?”面对提问,2009届体育学院毕业生张柏奇笑了笑,他的右臂上还留着一道清晰的伤疤——那是2014年执行任务时受的伤。“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所以一点也不难。”

2009年,张柏奇从白城师范学院毕业,带着“厚德明辨 博学笃行”的校训,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号召,奔赴宁夏,开始了与西部的漫长羁绊,从青涩的志愿者成长为公安战线的业务骨干。

西部有我

跨越山海的选择

当同窗好友纷纷奔赴沿海城市、考入大单位时,杨富生却作出了一个决定——回到宁夏贾塘乡马营小学。这个出生于宁夏农家的青年,于2012年从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毕业,毕业时只给辅导员留下一句话:“我想让家乡娃也能看见山外面的世界。”

报到那天,学校的土操场扬起阵阵黄尘,教室里连像样的粉笔盒都找不到。四年级学生盯着他手中的地图充满好奇。第一个月工资刚刚到账,他就直奔县城电脑店,扛回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和一摞地图册。夜晚在简陋的宿舍备课,对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琢磨。

九年前,2016届音乐学院毕业生赵建,也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从东北的科尔沁草原奔赴西南的雪域高原,抵达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环境给了这个东北小伙“当头一棒”,剧烈头痛、胸闷气短、彻夜失眠,冬季宿舍水杯里的水总是结着厚厚的冰。

“看着身边前辈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我暗下决心:不能打退堂鼓!”赵建回忆道。工作之余,他主动向同事请教高原适应技巧,每天提前到岗调整心态,用毅力逐步克服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挑战。

扎根奉献

从“志愿者”到“本地人”

变化在岁月的沉淀中悄然发生。

张柏奇完成了从志愿者到人民警察的角色转变。在中卫市沙坡头区公安分局,他先后从事过派出所社区警务、案件查处、刑事技术勘查等工作。负责社区警务三年期间,他每月走访社区50余户,做到了外籍人员信息录入零失误。

2014年8月的那次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在执行蹲守任务时,他突然听到吵闹声。出于职业本能,他立即上前查看,发现是居民王某怀疑武某偷钟表而扭打在一起。在劝架过程中,王某误咬到他的右臂。鲜血瞬间涌出,刚抵达现场的同事欲上前拉开,他却强忍疼痛叮嘱:“注意方式,不要硬拉!”在了解到王某丈夫残疾、儿子智力障碍的家庭情况后,张柏奇当即让王某回家,自己则独自去医院处理伤口。他说:“这份工作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理解和包容。”

赵建则用9年时间完成了从“外来者”到“本地人”的蜕变。他学会了藏语,从最初的“手语交流”到后来的“突季奇”(谢谢),逐渐融入了这片神奇的土地。通过公务员考试,他入职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人民政府,帮助村里成立了集超市、宾馆、加水站与茶馆为一体的经济合作组织,并与第三方企业签订100多万元的合同,直接撑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2019年,安多县脱贫摘帽。看到路灯亮起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美好生活之光照亮雪域的每个角落。”赵建动情地说。

2017届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李鹏在平均海拔5200米的那曲市安多县坚守了8年。作为县委员会第二巡察组副科级巡察专员,他参与了13次巡察工作,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这里工作氛围很浓厚,各单位加班到深夜是常事。”

专业赋能

西部建设的青春力量

这些毕业生不同于短期服务的志愿者,他们以专业精神和持久热忱,成为西部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

2018届化学学院毕业生张家辉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就业帮扶工作。他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开展调研建立富余劳动力台账;将复杂的就业创业政策整理成易懂清单;协调组织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对接本地和东部企业用工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帮助一个人就业,就是帮助一个家庭稳定;帮助一群人就业,就是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张家辉深有感触地说。如今,他依然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日复一日地坚持:接待群众咨询、审核申报材料、组织培训活动、跟踪就业情况。

2019届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生于美志则用专业知识挖掘敦化市官地镇“岗子印记”。在镇文化站的带领下,他们将岗子村发现的古物整理出来,初步建成了一个展厅。“我用上学时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岗子村的实际情况,给发现的古物做好分类,设计引导宣传牌和文化展板,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岗子印记’。”服务期结束后,他考入延吉市税务局,尽管并非财税专业出身,但他通过执法资格考试,成长为一名称职的税务工作者。

“服务者的温度,往往就蕴藏在面对繁杂琐碎时的那份不厌其烦之中,在体察对方不易时主动伸出的援手里。”于美志在谈到为一位老人耐心清点零钱帮助其缴纳契税的经历时这样说。

捧献芬芳

平凡坚守不凡价值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这些白师学子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扎根瀚海 捧献芬芳”的深刻内涵。

杨富生把宿舍改成书房,800本书整齐码在木板搭的书架上。清晨的土坯房里常常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吟诵声,惊飞檐下的麻雀。2013年5月29日,杨富生在《新闻联播》“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栏目中亮相。镜头记录下这样一幕:夕阳里,他蹲在地上,教学生用废旧报纸折纸船,船里盛着孩子们用歪扭字体写下的愿望——“我想带老师去北京”。

“每当孩子们能说出黄河的走向、天安门的雄伟、加拿大的枫叶,我总是高兴地连连点头:‘真棒!真棒!真棒!’”杨富生说,“看着教室里张贴的世界遗产挂图,我总觉得那些地图上的线条,正在变成孩子们脚下的路。”

李鹏在驻村期间感触很多。“经过‘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瀚海之花

精神传承生生不息

从宁夏到西藏,从甘肃到吉林,这些毕业生专业不同、岗位各异,但都秉承着白城师范学院“扎根瀚海 捧献芬芳”的理念,在西部广袤土地上扎下根来。

张柏奇累计勘查各类现场2300余起,刑事案件现场1800余起,为破案和诉讼提供技术支撑。他与同事合作发明的微创肋软骨提取器,荣获2023年公安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专项活动三等奖。

赵建见证了安多县脱贫摘帽、通自来水、集中供暖的历史性变化。“高原的风虽烈,但吹不散初心;条件虽苦,但挡不住奋斗的脚步。”这或许道出了这群西部建设者的共同心声。

张家辉帮助无数家庭实现稳定增收,为西部地区培养和留住了劳动力资源;于美志在税务岗位上体会到了“发票虽小,却承载着纳税人对政策的信任与期盼;柜台虽窄,却足以传递真诚的暖意”的深刻内涵。

杨富生虽然因为生源减少而不得不调入新的工作岗位,但他始终“把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刻在心灵深处,付诸每一次行动”。

李鹏则继续坚守在雪域高原:“虽然身边有的朋友、同事等因为条件、家庭等原因选择离开,但我将这份热爱继续坚持下去,充分发扬‘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将根扎在西藏这片神圣而美丽的土壤中。”

于美志依然在税务岗位上默默耕耘着。他深知,税务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一次为纳税人解决问题,每一次落实税收政策,都是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如今,白城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们依然如繁星般分布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像丁香一样深深扎根,像格桑花一样绚烂绽放。他们从“外来者”变成“本地人”,从“志愿者”变成“主力军”,将“扎根瀚海 捧献芬芳”的学校理念,一笔一画地书写在西部大地上,成为新时代西部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正如赵建所说:“把自己化作一滴水,融入大好河山中,用自己的身体,感受这片土地的‘温柔’。”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青春正以最质朴的方式,绽放着最动人的芬芳。

本版摄影:张健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